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农历又逢甲午之年。提起"甲午"二字,难免会勾起无数中国人那段沉重的历史回忆: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两国爆发战争,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收尾。从此,在中国人心目中,"甲午年"成为中华民族蒙受耻辱、任人宰割的代名词。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不由想起七十一年前一段父亲李祖夔(kuí)与"甲午同庚千龄会"的尘封往事。忧国忧民倡议结社七十一年前的1943年农历正月初十,适逢时任上海中华书局美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第二届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上,70多位专家、学者和三线建设亲历者展开热切讨论。与会学者从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的核心、三线人群的身份认同、三线企业的发展等角度丰富和扩展了三线建设研究,并以上海和江西小三线建设、东至小三线建设等案例入手,着重探讨了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指出三线建设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对上海和安徽两地的经济交往、对中国电子工业的调整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一美味可口的黄桥烧饼是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的特产,它结缘于新四军黄桥保卫战,随着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而名扬天下。然而,《黄桥烧饼歌》传唱了75年,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出自李增援之手,也很少有人知道李增援已经牺牲,而且还是跟凶恶的敌人搏斗到最后的一名烈士。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被尘封  相似文献   

4.
书荐     
正作者:六盘水市地方志编委会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六盘水三线建设志》摘录:"三线建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进行的。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段创业史、建设史、发展史需要有翔实、真实的记录,并传之后世,以资政、存史、育人。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五卷公布了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这是一封宋庆龄写给王明的信函,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当代贵州:近期上映的《闯入者》依然选择了"大三线"命题,这是你第三部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执着?王小帅:创作离不开创作人的经历,以及他自身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我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贵州的三线地区生活,对三线建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我做的十来个片子里,其中有三部是三线的题材。当代贵州:你觉得三线建设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王小帅:一部电影不能从评价整个三线建设的角度去做,我的视角是其中的人物与情感。在那个时期,国家  相似文献   

7.
丁晓平 《党史博览》2009,(12):23-25
因为整理、编辑、校订红色经典读物《毛泽东自传》和尘封60年的连环画《少年毛泽东》,笔者有幸从一位民间收藏者手中发现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共中央关于“王明中毒事件”调查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被列为重大党史题材的《中共东京支部》一书,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查通过,并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于是,一段被尘封了80年的历史终于浮出了水面。原东京支部成员的后人获悉该书出版,更是欢欣雀跃。他们的父辈往往因为这一段难以道明的历史,长期笼罩在政治运动的阴云之中,而这本书的出版,让他们有一种遮蔽在父辈身上半个多世纪的阴影一朝烟消云散的欣慰。  相似文献   

10.
为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1966年至1970年间上海向福建搬迁了11个工厂(车间),涉及轻工、化工和手工业等工业门类。基于福建工业基础、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等因素,上海支援福建规模较小,地域分布集中;支援采取车间企业整体搬迁形式;搬迁企业以民用为主,满足民生需求导向明显。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推动了福建山区开发,向福建输入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上海支闽小三线建设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正>1964—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艰苦创业的光辉篇章,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三线建设重大决策出台实施5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军民  相似文献   

12.
没有亲生子女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却把爱洒向了更多的孩子。在他们的三位干女儿中,有一位一直不为人所知,她就是周恩来在天津时的革命挚友谌志笃的大女儿谌曼里。如今,她的妹妹谌曼玲为我们揭开了岁月的面纱,让我们回到那段已尘封六十多载的记忆中,一睹这朵盛开在战争烽火中的戏剧小葩,感受烽火年代中周恩来夫妇与她的深厚亲情。  相似文献   

13.
正时间:2011年9月26日地点:王郁昭北京寓所上海小三线的这些厂就是按照毛泽东有关三线建设的指示陆续来到皖南的。这些厂大都设立在交通闭塞的山区,生活条件很差,困难重重,干部职工思想也很不稳定,企业出现亏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厂处境困难,企业干部职工纷纷要求搬回上海,上海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相似文献   

14.
正炎炎夏日在6月如期而至,走进四川省文化馆一间文物收藏室,"吱嘎"一声,老旧地板发出的响动,让原本安静无声的房间显得更加寂静,空气中弥漫着尘封多年的"老旧"气味。蹑手蹑脚走进里屋,正中一张大桌,让房间显得偌大而空荡,桌后两位戴着厚厚口罩的工作人员,正伏案仔细查看着、丈量着、记录着,当他们将桌上物件轻轻提起,一幅幅价值连城的画作墨宝呈现眼前。省文化馆里发生的这一幕,也正在全省和全国许多不同的单位"同步上演"着。2016年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正"三线精神"提供丰富素材"我是有三线建设经历和三线情怀的。我是‘老铁’——铁道兵出身,参加过三线建设。如今攀枝花的巨大变化真让我意想不到。"12月15日上午,以"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为主题的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大型工业史诗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座谈中,该剧编剧、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的革非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6.
康鹏 《党史纵横》2012,(12):9-14
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今年6月17日在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预告片。据介绍,《一九四二》的拍摄计划于1993年提出,经历三起三落十八载后才得以顺利开拍,将于今年12月在国内上映。《一九四二》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该片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电影《一九四二》,使得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发生在70年前的河南大饥荒,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通过白修德的报道,人们得以了解到那段被遮蔽多年的惨绝人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你诞生在一百年前风雨飘摇,从不怕迎面而来的浊浪滔滔……我沐浴着新时代的温暖阳光,从不曾记忆模糊地将你遗忘",修葺一新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上海小荧星合唱团唱响一首《百年号角》。悠扬旋律、天籁童声,穿越百年风雨,唱出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是新中国出版史上著名的两套丛书,由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文革"前出版。1979年,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决定恢复两套小丛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聘请著名经济学界老前辈、历史学家、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三线建设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的直接产物,首先来源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强力塑造、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对民族性的深度浸染,构成了三线精神形成的底层逻辑。特殊历史时期"保家卫国"的家国动员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烈的时代感召,共同催生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陈晋 《党的文献》2015,(4):96-102
经略西部,解决东西部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近代以来已逐步凝结成为一种"西部梦",成为了中国梦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略和开发西部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特别是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得以加速。三线建设这根"扁担",确实挑起了国防战备和发展西部这两个战略要求的重担。改革开放后,随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近代以来积累的西部梦想,就这样一步步向我们靠近,一步步在我们眼前落实。毛泽东等在50多年前提出和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恰如西部梦想实现途中承上启下的里程碑,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牢牢记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