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海军成立后,叶剑英在重视新中国海防事业、关心人民海军建设方面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有不少精辟光辉的思想和生动感人的故事。叶剑英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其诗作中有若干和人民海军故事相关联的诗篇。本文题目中的"征服五洋任所之",就取自他写于1979年的七绝《游海》中的最后一句。这句诗写出了人民海军能够战无不胜地征服五洋的豪情和气概。  相似文献   

3.
自称"渔叟" 叶剑英为何被称为"渔叟"呢?这还与他的一首诗有关.1979年7月11日下午4时,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昆明湖垂钓,他发现不远处的藻鉴堂有不少人聚在一起,便问随行的T作人员他们在干什么.当得知是全闰七省市部分画家在聚会切磋画艺时,已经82岁的叶剑英显得十分高兴,便走上前去看望画家们,并与他们一起座谈,还应邀乘兴写下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这是叶剑英元帅1947年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会后他在登临五台山时写下的一首诗。诗的后两句,表明了诗人期待着解放大军的“神工”,将灰暗的层层云雾一扫而光,能早日放...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董必武传》中记载:1975年4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董必武同志追悼大会"上,叶剑英致悼词。"叶剑英在悼词结束语中深情地赞颂:‘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在"悼词"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董必武的"深情",与他同董必武长时期的、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分不开。董必武在与叶剑英唱和的一首诗中"咬得菜根无别异"之句,就是他们之间深情厚谊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07,(4)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是叶剑英《题画竹》的一首诗。凌云溢思,松竹劲节,表达了他在革命的危难时刻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经得艰难考验时",也是叶帅入党道路的真实写照。叶剑英(1897-1986),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叶剑英早年是个追随孙  相似文献   

7.
<正>叶剑英在清末民初从旧式私塾到新式中小学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如林修明、谢鲁倩、卢耕甫、叶菊年、杨徽五等。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家兼诗人,既跟他遇到的好老师有关,也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有关,两者缺一不可。1980年5月14日,83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母校三堡学堂。他缓步来到老校门的花坛前,面对着校门上写着的"三堡学堂"四个红色大字,久久地凝望着。在接待室,  相似文献   

8.
叶剑英元帅的诗词展现了一位革命家兼诗人的高度文学修养,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本文是本刊老作者袁小伦教授近期访问革命前辈、广州市人民政府原办公厅主任、广州叶剑英史料研究会副会长、诗人李祯荪同志的记录整理稿,内容主要涉及一九五○年叶帅写给著名民主人士丘哲的一首七绝。本文无论是对该诗的文本解读还是与文本相关的故事,均言之成理且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9.
叶剑英元帅是“客家人”。“客家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叶剑英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他读了书,、叶剑英终生嗜书如命.而且诗词造诣很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以“诗帅”著称。毛泽东在1965年给陈毅的信中这样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聂荣臻则在《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序言中称赞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叶剑英的诗词天赋可以说是得到众口传颂的.而相对的.他突出的文艺天赋却较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叶剑英元帅为人熟知的形象是军事家、政治家、谋士、诗人等等,这些都是叱咤风云、宏才伟略、豪情万丈、铮铮铁骨的硬朗形象。但他也有心软如棉、铁汉柔情的一面,那就是他不为常人所知的慈父形象。长子——慈父的至爱叶剑英有6个子女。长子叶选平生于1924年11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代儒帅叶剑英,马背吟咏,剑余为诗,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不刻意保存,更谈不上整理,导致其诗作散失不少。好在后来又陆陆续续被发现了一些。近期,笔者从叶剑英晚年的机要秘书张燕那里,看到了一幅被珍藏了38年的叶帅墨迹。墨迹抬头写着"张燕珍藏",接着是一首五绝诗文:"雁有凌霄志,风雷不失群。遥遥飞万里,阵影入彤云"。最后注明题诗时间为1977年5月22日。一张燕是叶剑英晚年的机要秘  相似文献   

12.
乔冠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40多年革命生涯中执笔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其实他的诗同样文才斐然。写诗乃是他为遣兴抒怀而作,他从不示人,故外人多不得而知。1971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乔冠华代表新中国首次率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他踌躇满志,心境特佳,接连写下了五首诗。其一题为《从上海飞巴黎》,诗曰:我辈乘机将欲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乔冠华在诗后自注说:“1971年11月9日,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上海。周恩来、叶剑英等政治局全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叶剑英当场…  相似文献   

13.
叶剑英元帅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蜚声文坛的诗人.有时候,即使是在出席会议期间,他触“会”生情,也写出了很巧妙的诗词.在五十年代的一天,叶剑英参加了某次会议,听着空洞无物、冗长的报告,深有感触,顺手写了  相似文献   

14.
正统观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可以断定他属于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大诗人;如把他的一生分期观察,又会发现每一历史阶段总会凸显一种诗人角色特征。红军长征期间,他进入诗词创作的巅峰。读长征诗词系列不难发现诗人的诗兴并不是发自具体的战役、战斗,那么长征路上的诗人毛泽东又应属何种角色的诗人呢?一位哲学家说:"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这原本是不奇怪的,因为两者同构不同态……"一位外国哲学  相似文献   

15.
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 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 这是叶剑英元帅1947年9月登临五台山时写下的一首诗。诗的后两句,表明了诗人期待着解放大军的“神工”,将灰暗的层层云雾一扫而光,放眼华北战场,看到平西(北平西部)的解放。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诗人所料。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进行,大大加速了解放全国胜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站在重大的历史关口,叶剑英总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他力排众难,助邓小平东山再起;他乘专机搭救胡耀邦,举荐其再"入阁";为完成"两弹一星"伟业,他三邀张爱萍出山……"中国可以没有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1969年12月,因"战备疏散"到了湖南的叶剑英,向前来探望的王震了解因同样原因到江西的邓小平的生活状况,并说:"中国可以没有我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林彪叛逃之后,叶剑英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叶剑英在邓小  相似文献   

17.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8.
正叶剑英和习仲勋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叶剑英年长习仲勋16岁。两人最早相识是在延安,但接触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习仲勋和叶剑英分别于1952年、1954年进京工作,由于两人主管工作不同,交往仍不多。叶剑英和习仲勋接触较多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对蒙冤16年依然保持旺盛革命激情的习仲勋尤为赞赏,不仅坚决支持为他平反,还力荐他主政广东,  相似文献   

19.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20.
正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是一首孙中山写下的曾用作革命联络暗号的"无题诗"。为了追随孙中山,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回到广东,与一些校友纵论时事、抒发情怀时,把孙中山的这首诗谱成曲子,表达了他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中去的强烈愿望。叶剑英的一生,正是努力实践这一愿望的光辉的一生。本文叙述的,就是叶剑英这一光辉历程中的若干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