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片上的这只红色小柳斗,如今陈列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仿建的西花厅“立志强国”展室内 ,每天吸引着许多游人趋前现赏。这只普通的小柳斗与伟人周恩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1898年的 3月 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府城驸马巷。 8个多月后,因小叔父周贻淦新婚不久即患上肺结核病,为了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也为了让小婶母陈氏有个依靠,就按当地风俗,将年幼的恩来出嗣过继给小叔父为子。恩来过继不久,小叔父周贻淦离开人世 ,他便与小婶母相依为命。   陈氏出身书香门第,不仅通文墨,会诗词,又善针工女红,是位文静、贤淑而又多才…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童年相当艰苦。他小时候过继给小叔父,但叔父却因病早逝。由于家道衰落,生母和养母又忧愤交加而在一年内相继去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周劭纲先生及两个弟弟。12岁那年,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沈阳学校读书。以后,在繁忙的学习和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从没有因为对事业的追求而放弃尽晚辈之职。1918年1月8日,周恩来的堂弟去信将叔父周贻奎病逝的消息告诉了在日本东京求学的周恩来,周恩来在回信中写道:“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帮着四伯、干爹(指他的伯父、父亲)做一点事儿。”表达了他对伯父和父亲的思念之情。为了减轻父亲的失弟之痛,同年7月28日,周恩来  相似文献   

3.
正在周恩来幼年时,他的小婶母(嗣母)陈氏有位亲姨娘住在淮安城内的东岳庙附近,周恩来称之为姨外婆。姨外公名叫龚怀朴,是常州人,他多年任山阳知县的钱谷师爷,家境比较殷实。龚怀朴有个独生子叫龚荫荪,博学多才,后来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他对年幼聪明的周恩来很器重。在1907年周恩来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后,他特意让周恩来到他家的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一个太阳"。周恩来廉洁奉公正己做表率,体现在他工作、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中。人们都知道,周恩来是一个儒雅、传统但又大胆突破传统的伟人,他孝顺父母但又不刻板地墨守成规。淮安敬祖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周恩来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淮安报的读者重新看到了1958年7月由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题写报头的《淮安日报》,心头感到格外亲切,人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淮安历代名人荟萃,加之她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地位,早在民国年间,就办有多家报纸;读报,关心时事政治也是淮安人的传统,抗战年间,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解放战争年间,《新华日报》华中版就办在淮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曾说:"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1914年改名淮安县,今为淮安市楚州区)城内的驸马巷。儿童的成长离不开  相似文献   

7.
《党史纵览》2013,(11):55-55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字翔宇。1910年春,随伯父离开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6月至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学。由于叔父逝世,经济上困难.国内反段祺瑞卖国运动兴起等原因,周恩来在日本没有考上大学,后又回到天津,报考了南开学校大学部。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20日,是曾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在周恩来身边工作长达40年的童小鹏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由于笔者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工作,和童老曾多有交往,不仅对他留有深刻印象,而且也知道一些有关童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个子小,"大鹏"变"小鹏"童小鹏同志是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乡(今童坊镇)人,他于1914年9月出生,因为在童家是"大"字辈,父亲童继尧就给他取名叫童大鹏,希望他长大后能大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今年77岁了,作为江苏淮安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到当地人评价周恩来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周恩来做官绝对是一位好官、清官,但他就是没有为他的家乡淮安做任何实事。"其实这是绝大多数人因为不了解周恩来才有的误解。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埃及回国,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时,巧遇淮安钦工镇建华村的姑娘李正兰。他深情地对李正兰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周恩来怎么会不爱他的家乡故土,不为故乡亲人办实事呢?淮安的衡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关心,才开挖告竣,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1959年1月,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恩来从12岁离开江苏淮安,就一直没有再回过故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第1期的《党史文汇》上刊用有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从英国写给表哥陈式周的一封信,笔者阅读后很感兴趣。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查访过有关知情人,并与陈式周的长子陈莱官往来了10多年,因此知道一些关于周恩来和陈式周的往事,故写作此拙文,以求教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兄弟感情如师友切磋真理为救国陈式周,字逸石,生于1882年3月8日,比周恩来大16岁,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侄儿,称陈氏为三姑。陈氏在家排行老三,是陈家最小的女儿,父亲名叫陈沅。她被许配给淮安周家后,陈沅遂将弟弟陈鑫的孙子陈式周出嗣过继给自己为孙子,以撑门立户,存续香火。周恩来认识陈式周是在生母万氏去世的  相似文献   

12.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是江苏淮安,祖籍地在浙江绍兴。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2004年2月2日,周恩来的嫡亲侄女周秉德女士应周恩来故乡的邀请,专程赴淮安参加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出席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文物图片展"开展仪式后,周秉德女士高兴地接受了淮安电视台记者和笔者的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14.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内,陈列有一封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姨表妹陈绣云的一封信。从这封短短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邓颖超为端正党风、弘扬正气而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让人深刻体会到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意思,对陈绣云字字深情、句句厚意的亲切教诲。在介绍这封信之前,笔者先说一说这封信产生的一些背景。陈绣云,系周恩来十四姨娘的女儿,和周恩来是嫡亲姨表兄妹。她比周恩来要小十多岁。1908年,周恩来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后,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周家家道败落。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拖着两个弟弟生活。…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中国的大地图,这三个地方分属于江苏省、陕西省和河北省。可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地方都与开国总理周恩来有着不解的情结。对淮安的故土之情淮安,是座位于苏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自1898年的3月5日出生,他在这儿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直到1910年春天才离开。1964年8月日2,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他的在京亲属到西花厅谈家史。周恩来深情地说:“我生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所以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接受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38年了,我没有回过淮安,想来母亲坟上已白杨萧萧,可我…  相似文献   

16.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应邀到淮安担任江苏省首届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评委的著名京剧演员黄孝慈,抽空专程赴淮安,瞻仰桃花垠畔的周恩来纪念馆,并向纪念馆捐赠了1964年周恩来接见她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2005年2月28日—3月6日的《书刊报》刊载了一篇注明转载自《文摘旬刊》的《周恩来的三个母亲》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就说周恩来有三个母亲“:生母万氏、继母陈氏、乳母蒋氏。”据笔者考证,称陈氏为周恩来的“继母”是不对的,正确的称谓应为“嗣母”。清光绪戊戌年(公元1898年)年末,周恩来已经出生了八个多月。周恩来20岁的叔父周贻淦染上了肺结核病,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无法医治好的。无奈的周家人愁眉不展。当时,淮安的民间有个旧俗:就是当病人病势沉重时,用大喜的事来“冲”,就有可能将病人的病“冲”好。于是,周家就先给周贻淦取妻…  相似文献   

19.
读报、关心时事政治是淮安人的传统。早在民国年间,淮安就办有多家报纸。日军侵占淮安前夕,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以唤起民众,投身抗日,不当亡国奴。解放战争期间,《新华H报》华中版就办在淮安。  相似文献   

20.
周秉宜 《党史博览》2008,(3):23-26,43
周光勋(周恩来的曾祖父)有没有去过淮安 周恩来的祖辈世居浙江绍兴,从他的祖父起,兄弟几人先后前往江苏淮安一带游幕做官,后在淮安驸马巷买房并定居下来。关于房子的产权,周家的后人认为:房子是由“老二房”周昂骏和“老四房”周攀龙合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