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贿赂公行的封建社会,虽不乏清官廉吏,但像陆贽那样“矫然自拔于污世”,被皇帝批评“清慎太过”并谕其纳贿者,仅陆贽一人而已。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生于公元756年,位居唐德宗朝的宰相。据《全唐文》等史书记载,陆贽清廉自守,对四方馈赠,一无所受。陆贽担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县尉东归省母时,顺道拜望名望显赫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张镒。  相似文献   

2.
从陆贽『清慎太过』说开去□王德强史书记载,唐得宗时的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一尘不染,得宗认为他『清慎太过』,暗地向他送一道『密旨』道:『对别人的馈赠一概拒绝,办事恐不大方便,重礼可以不收,但象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陆贽接旨后认为,按『密旨』...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王建国 《唯实》2009,(3):94-94
绰号,既能形象地刻画一个人的显著特征,也能反映出衡巷之间的民声公议。特别是官员,如果为政不端,劣迹斑斑,博得一个不雅的绰号.那就会顶风臭十里,子孙后代都跟着蒙羞。当然,事情都是自己做的,绰号也是自己挣来的。没什么不公平,权势再大也挡不住人家背唇喊绰号。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1):75-75
杜暹,唐玄宗朝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拜相,以廉洁著称。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11):77-77
北宋前期有位才华不让韩、柳的散文家王禹偁。他出身进士,因文章写得漂亮,深得太宗、真宗赏识,被提拔到皇帝身边做了“知制诰”,替皇上起草文书。不过王禹偁在朝臣中却有点儿不受待见,这多半是因为他脾气耿直,又有点恃才傲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2):53-53
调和阴阳这样的事,在后世一般都是医生在做。中医的理论,但凡生病,就是阴阳不协,治病,无非调和阴阳。实在调和不了,人也就翘了。当然,另一种说法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命里该死,医生再怎么高明,也无力回天。但是,西汉年间,一说起调和阴阳,人们都会想到宰相。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三公的职掌,就是调和阴阳,为人间社会调和阴阳。而宰相为三公之首,自然首当其任。  相似文献   

7.
姬喆  杨恒 《党建》2010,(12):57-58
在山峦绵延起伏的晋南,有个名声远扬的"宰相村"——裴柏村。 村中的"华夏望族"裴氏家族,以拥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而光耀青史。  相似文献   

8.
伊木 《廉政瞭望》2007,(4):39-39
现在中国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能够做到“与物无竞,事当务实”,就具备了成为一名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读《新唐书·马周传》时,在马用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上写下了这样的评点:“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在这里,毛泽东指斥宋朝苏轼等人的文章为“纸上空谈”,而把马周的一篇奏折盛赞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之后“第一奇文”。马周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值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此推重呢?  相似文献   

11.
宋太祖登基后创新“站朝”。这项创新改变了会风会纪。 在宋代以前,级别够高的大臣在朝堂上还是有座位的。譬如,东汉末年,曹操上朝时,汉献帝就要给他看座;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登基时,就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臣强君弱的特定时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19):87-87
姚崇,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他先后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任宰相,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以麇慎为师”,十分注意廉洁,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开创了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3.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3):52-52
作为领导者,选官用人是件挺重要的事。从原则上说,当然要出以公心,选贤任能。问题是所荐之"贤"未必贤,彼时的"贤"也可能现时"不贤"。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用人失误,该怎样对待?唐文宗(李昂)时的宰相李石,为官正直清廉,但他有一次就用错了人,误荐了一个贪官。据《资治通鉴·卷245》记载,唐开成元年(公元636年),李石认为金部员外郎韩  相似文献   

14.
陈银健 《廉政瞭望》2023,(22):54-55
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李春芳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夺得殿试魁首,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院学士,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家族以科举起家,以文化立世传续,称雄绵延五百余年,被称为“淮南世家第一”。在李氏家族五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灯塔式”的人物,如李春芳、李信、李清、李鱓、李详、李继侗等,他们或因科举激励子弟,或因忠烈影响众人,或因著述福泽子孙,或因教育造福家国。江苏兴化城区中心四牌楼上高悬的与李氏家族相关的“状元宰相”“极品封君”“九世一品”“阖门忠孝”“诗画名家”“万邦总宪”六块匾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和精神文化风貌。其中,李春芳无疑是李氏家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狄仁杰虽然身为相国,但他的家世却一点也不显赫。加上明经(近于今天的自考文凭)出身,似乎注定了他很难出人头地,但他却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人。  相似文献   

16.
贾谊,汉代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自幼好学,聪颖过人。汉文帝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他20岁左右就当了博士。两年左右又特别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参与朝政。他先后奏请文帝修改历法以利农事,对不同等级的官吏区别官服的式样与颜色,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等,文帝都一一采纳施行。可谓少年得志.  相似文献   

17.
闵睿 《党史文汇》2013,(10):28-32
叶剑英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他一生勋业卓著,却从不居功自恃,不计较个人得失,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始终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之楷模。  相似文献   

18.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党校初心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从历史逻辑来看,它发展于党校自觉服务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凝结于习近平关于党校治学办校的丰富实践中。党校初心具有深刻的内涵要义,其中“为党育才”彰显了党校独特价值,体现党校育人的自然属性;“为党献策”凸显了党校重要职责,体现了党校献策的政治属性;“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展现了党校自觉追求,体现了党校为党服务的本质属性。新时代新征程下,坚守党校初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发挥党校作用,必须牢记“党校姓党”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树牢“实事求是”是毫不动摇的底线,必须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9.
汪仕辉 《学习月刊》2009,(12):16-17
御史中丞,作为行使监察职能的主要职位之一,在中国中古时期的官僚政治体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关的唐代御史中丞的研究,学界多从监察制度的机构、职权等方面予以论述,而较少注意唐代前、后期御史中丞地位和权力的变化,本文试图以御史中丞入相为切入点对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是党校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发扬的精神。从理论溯源来看,“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校事业的重要论述与实践中汲取智慧,在新时代党校事业建设中得到理论升华。从科学内涵来看,对什么是党校初心,为什么要坚守党校初心,如何践行党校初心等进行了回答。“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的重要论述,开创了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也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