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1年2月24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社会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他的历史观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时代潮流。习近平的社会历史观对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码。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意蕴,需要具有大历史观的视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永葆自我革命的勇气、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的历史清醒;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来看,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开辟、坚守、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自信;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4.
5.
6.
7.
毛泽东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他的大历史观蕴含了“古与今”“中与外”“形与势”等辩证逻辑。“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实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形成了自觉的时间意识、自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中与外”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自觉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内、国内和国际历史,具有立体存在的空间意义。“形与势”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之“形”中把握历史之“势”,明晰了历史的实质和趋势。由此,毛泽东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其他大历史观理论观点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8.
深入认识和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的要求认识和看待党的100年,重在做到三点:一是长时段,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二是宽视野,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阔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三是深层次,要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度和高度,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中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上,而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从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变迁的角度,对中国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通过对中国农业文明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升华和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大历史观,对于切实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党性认识和加强公众教育等实践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历史观的引领下,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和公众教育,既要强化党员干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发挥历史对干部的教育功能;又要依托我国丰富的红色资源强化党性教育;还需要党的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等机构结合,以大历史观引领公共史学潮流,并结合新兴传播手段,发挥历史的公众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增岽 《前线》2023,(11):4-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大历史观视野下的理论结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具备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进程的深刻转变。中国共产党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所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中国应当如何作为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其中凝结着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出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等命题。在对两个大局的统筹兼顾中,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体现了唯物史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人民为主体开创了“大”逻辑的系统性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强调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坚定的历史自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历史大势共创历史伟业。通过对习近平的大历史观的唯物史观溯源,有助于准确阐明其原创性贡献,进而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样本”提供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3.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历史自觉”这一重大命题。全面深入理解历史自觉,需要在大历史观视域下系统考察其思想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历史自觉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自觉,是对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觉,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自觉,是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的自觉。历史自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思想遵循,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历史自觉,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21,(9):26-30,75
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树立大历史观,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意义,帮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增强开拓奋进的勇气和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5.
郭广平 《学习论坛》2023,(5):102-108
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在此基础上,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呈现出双重机制:从表层的社会结构来看,与自然规律相类似,历史规律在各种客观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一种必然性来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从深层的实践活动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中大量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两者统一于人类现实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主体解决现实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大历史观为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方法。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审视和研究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史"等中国问题,有利于我们明晰中国问题的历史路标,洞察中国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当前状态和未来走向,把握中国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寻找解答中国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高扬了共产主义理想旗帜,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对于我们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大历史观,为研习四史提供了根本方法遵循。四史具有异质指向,须将每一部历史放在大历史视域下研究其特殊的意蕴;四史具有同向逻辑,要将四史整体置于大历史观视阈下考察其接续发展的关联。用大历史观审视四史,我们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四史的主流与本质,自觉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先后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共同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史缩影。从民族复兴的视角观察,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耦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飞跃;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维护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核心阅读: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牢固树立起大农业观,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在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追求"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同时,要坚持市场导向,用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用市场引导结构调整,防止盲目跟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对此,笔者认为,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