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年节送礼     
“礼”在几千午前就有这个字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年节送礼已成为民俗,甚至是一门学问。年节有大小,亲朋有远近厚薄,送礼就要得体,也需权衡。封建时代有专门的礼仪部门,大宅门里也有管家专司其职。  相似文献   

2.
贾谊提出“礼”者比“法”者, “贵在绝恶于未萌”的观点, 对今天道德建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的 “以礼为本、儒法并用”的思想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生活秩序、兴邦建业等方面, 构成了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年 (在本文是指农历新年 )对于中国人来说 ,意味着团圆、祥和与欢乐 ,意味着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 ,吃着可口的年夜饭 ,欣赏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而在东南亚最古老的国家———柬埔寨 ,新年对他们来说 ,又意味着什么呢 ?与中国的新年相比 ,又有何不同呢 ?围绕两国新年产生的新年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年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领域。它是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节日诸特质的复合体。它包括实物、信仰、心理、习俗、道德伦理、艺术等。”①新年文化属于年节文化中的一种类型 ,是围绕新年而产生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来美已经度过三次圣诞节了。其隆重、热闹的气氛和我们老中过春节差不多。别的不去说了,就那大、小包的礼物交换,让我差点儿跌破眼镜。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但凡送礼,至少脸面上得过得去,不能太寒酸。老美送礼,一般似乎并不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作为主人会见外国客人时,往往都在规定时间前到达接待场所,即主人等候客人。而在日本则不同,一次,我国一个代表团出访日本,第一天拜会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中国客人在会客室等了半个小时,社长才露面。第二天拜会“索尼”公司董事长,这次还好,等了10分钟。第三天,有幸拜会日本首相,结果足足等了近半个小时。中国人送礼往往出手大方,讲究面子,要“拿得出手”。而日本人却常常送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东西:譬如一支笔,一双筷子,一条手帕,甚至会把自己用过的东西送给别人。在日本人看来,送礼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意,送用过之物更能表示出自己对友人…  相似文献   

6.
墓碑与墓志     
前不久北京某报载文“‘曹雪芹墓石’之再说”云“史树青,傅大卤两位专家说,这块石头根本就不是墓碑,是墓志、墓石”。不知是文章作者记忆之错还是两位专家鉴定之误,其实这块石头不是墓志而是墓碑。碑原指没有文字的坚石,其作用有三:一、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景即影——作者),引阴阳也”。二、竖于宫庙大门内拴性口。《礼·祭义》:“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郑注》:“丽犹系也”。最早的碑上有圆孔,名日“穿”现代汉语“通过孔洞”之…  相似文献   

7.
“每逢佳节生孤寂,辄遇生辰叹暮迟”,这是我十年前的诗句。友人说:“看来你的心境至今没有改变”,也许如此。节日、生辰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欢愉的,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在过去,单位还实行值班制度,我几乎是主动要求年节值班。我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日子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家族过去只能是家长过生日。记得前几年的生日之际,  相似文献   

8.
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秉睦邻友好、和平外交之宗旨,以无敌舰队之实力为后盾,“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三次用兵,剿灭海寇及图谋不轨者,致海道清宁,“海外诸邦,益服中国威德”,“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南亚、东南亚诸国与天朝共享太平和谐。这正是:“没有霹雳手段,哪有菩萨心肠?”《司马法》有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亦指出:“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与此同时,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抚外夷以礼,导人向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沿途传播中华先进文化,致使远夷…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规范,是以“平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为基础的. “平等、民主、自由”观念的普及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价值观,也不是不可超越的价值观.中国古代的“仁、义、礼”近似于现代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这三者分别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崛起大国,中国应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在国际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和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建设新型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86,(2)
见面礼和告别礼 假如不是家人或常见的熟人,凡普通友人相逢,应该双手合十行礼,或者行鞠躬礼。离别时也应再行礼一次。如是作客,临别也应行告别礼。  相似文献   

11.
一  在 1999年 7月仲夏举行的浙江省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期间,记者在会场杭州之江饭店采访了大会海外来宾、省侨联海外顾问季志海先生。   这是一位明眸皓齿、举止有礼、仪表堂堂的身高 1.8米以上的中年男士。我们交换了彼此的名片。我看到,季先生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意大利和西欧官方三个职衔:“意大利弗利市政府外籍常务议员”,“意大利弗利市第一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委员”,“欧盟第五总处 F移民计划文化联络员”;名片上还印着侨界两个社团的职务:“意大利东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意大利华侨华人友好协商会主席”。经省…  相似文献   

12.
"火炬"和"火化"的关系 开了一次会,认识了一个人。 秋八月,天已微凉。此人看上去也上了几岁年纪,却是一身短打,肌肉结实,显得健硕、矫捷,似有大侠风范。看名片,一大堆头衔让人眼花缭乱:高级工程师、"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这类头衔不会是浪得虚名,花钱送礼走关系是弄不来的。不由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3.
难了的情结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前夕,我从东京乘新干线电车来到日本西部城市——岗山。在市郊的一个小镇上遇到了日本民族的“祭”,日文念“马孜礼”。这是一种向神祈愿平安,向上苍感恩的节日。只见人们穿着各种不同的服饰在大街上游行,有的由一排排身着和服,装扮成艺妓的女性带队,有的以锣鼓开道,也有的以布条遮盖的清一色男青年做开路先锋。由数十个人抬着一形似小轿子的“御神兴”据说是神居住的地方。人们喊着号子,迈着细小的步伐,貌似艰难地向神社行进。领班的人吹着口哨在前方指挥。不少围观的群众,从一个大水桶里不断…  相似文献   

14.
从滨海的厦门到北方的蒙古,再由西南穿过戈壁滩的沙丘直至古丝绸之路,六周的旅程终于把我们一家带到“世界屋脊”的门槛边。驻扎在格尔木哨检所的卫兵纷纷喊道,“一车老外嗬!”他们摩挲我儿子一头棕发,一边与我们闲聊,一边检查我的中国驾驶证,然后很洒脱地向我们敬了一个礼,说:“开车小心点。到西藏的路推着呢!”年轻时,曾读过希尔顿的小说《香格里拉),梦想有一人能骑在马背上,赶着车走进神秘的西藏。现在,身边多了妻和两个幼子,我倒高兴有辆面包车,而不是骑着头西藏马驹,即使坐在汽车里,这一程也是充满了挑战。青藏公路…  相似文献   

15.
三时,三十年     
“我已认识你三十年了。” 静宜睁大眼睛疑惑地看着眼前对她说话的男人。 三天前,她才和他第一次见面,她还记得他相当有礼却有些腼腆地说: “我叫李天鸿,是这次亚洲华商会议的总接待。会议期间有任何需要我…我…效劳的地方,一定尽量…不…尽力而为。”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末期,那时我刚刚读小学3年级。有一天,校长领来一位年纪大约四十多岁的男老师,对我们说:“这位是来自上海的刘教授,到咱们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现在起,就给你们3年级当语文老师吧。”那位刘老师向大家深施一礼:“我是教古代文学的,请同学们多多指教。”我们“哄”地一声都笑了,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指教的,真有意思。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礼尚往来是建立人际关系、拓展业务范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懂得各国的送礼习惯,掌握好送礼的规则和艺术。若运用不当,则会造成双方关系的不快,甚至会导致关系中断。美国美国人对礼品主要讲究实用性和奇特性。只要礼品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对送礼者有一个好印象。如果能送一些具有独特风格或民族特色的小礼品,美国人也会欢迎。例如,我国产的仿兵马俑,在美国人心中就是一种难得的礼品。此外,包装礼品不要用黑色的纸,因为黑色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颜色。同时,要注意赠送礼物不应在生意交谈的开…  相似文献   

18.
尤今 《东南亚纵横》2001,(10):61-62
一般而言,伊朗人热诚好客,待人有礼,处处给人予宾至如归的感觉,唯独对于女人包头巾一事,非常执著,非常坚持,不论你是不是伊朗人,只要是女人,都得披上头巾…… 万万没有想到,飞机在德黑兰一着陆,我便因为头巾的问题而出其不意地吃了一记闷棍。 当时,我兴致勃勃地迈着大步走出机舱,然而,就在飞机的出口处,机舱人员嘱我止步,一脸严肃地问道: “你的头巾呢?” 我轻轻松松而又老老实实地答: “没有,我没有头巾。” 岂料对方以毫无妥协余地的口吻摇头应道: “不行,没有头巾,你根本出不了机场!” 觉得他“危言耸听”,然而…  相似文献   

19.
作家艾军主编的《中国年》一书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对中华民族的节日风俗包括海外华人的中国年情结,一一叙述。特别是对外国人对中国年俗的喜爱,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作者专门辟出专章,对中华大家庭里各个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作了精彩介绍。该书充满了时代气息,有关春节的联语、歇后语、故事、传说及手机短信息也收于书中,使读者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曾樾 《海内与海外》2012,(11):75-77
北京人说话是很有讲究的,讲究什么?概括说就是两个字:"礼"和"理"。前一个礼指的是礼数,即讲话时要懂得尊重对方,特别是在和长辈讲话时,更要讲究有礼貌,要有大有小,有长有尊,有内有外,有时有会儿,绝不能失了礼。第二个理,说的是要讲道理,说话办事都要讲个理,以理为据,以理服人,正像有句俗话说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人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执,如果其中一方在话语交锋中突然情绪激动、提高了声调,另一方马上便会抓住这一点,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