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界,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列宁从社会发展道路、阶级根源和哲学方法着手展开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这一批判过程中,列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批判思路,抓住了“物质的社会关系”与“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内在贯通性及其阶级本质,在批判与阐释中传播和捍卫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抵制错误思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与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以话语策略生产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参与公共事件舆论、社会运动等,集体聚合来影响行政权力。网络民粹主义在本质上仍然为民粹主义,其具有民粹主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结合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可以发现其内在机理与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弊端。以此提出改善民生、阶层糅合,话语融合、平衡阶层,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社会组织的赋权,提升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能力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滥觞进行消解,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回归至公共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向冬梅 《理论探讨》2015,(1):167-169
民粹主义所指十分复杂,任何一种思潮都不像民粹主义那样难以诠释,不宜对民粹主义做简单化的界定和评判。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当下的民粹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其存在有两面性。把它作为反动错误思潮加以拒斥和围攻是一种非理性的过度反应,正确应对的根本方法是深究并消除引发民粹主义的社会土壤,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对权力与资源的垄断,解决好公平、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理论视野》2021,254(4)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列宁对民粹主义的辩证批判是研究列宁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辩证性体现在对民粹主义不同流派及其阶级实质的深刻剖析;体现在既揭示民粹主义的反动性、局限性,也肯定其革命性、历史进步性的辩证臧否;体现在对民粹主义与俄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关系的客观评价。在批判民粹主义的过程中,列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俄国经济社会的认识,实现了历史辩证法与革命辩证法的统一,其思想对于俄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崔聪  张励仁 《理论导刊》2020,(1):112-117
在网络新媒体赋权和互惠性利益诉求驱动下,网络民粹主义持续滋长,并且耦合其它社会思潮衍变新形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仇视精英、解构权威,造成社会分化和对政治国家的拒斥性认同,割裂了爱国主义的整体之爱;形塑想象的中心地区,排斥他者和他国,生成狭隘和盲从的爱国主义;侧重问题批判,只破不立,煽动群体非理性激情,阻碍爱国主义美德的适度表达。对此,必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净化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网络空间环境,正视普通民众权益诉求,并且借助规范性力量,引导爱国主义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8,(5):81-85
公共治理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在理论上可以引导和规范政治学研究,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多元主体分工共治,倒逼改革的前行。推进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时需要注重将批判贯穿于借鉴与超越之中,在批判治理的新自由主义企图的同时,需要批判阻碍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关键因素,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利益失衡,批判的基本抓手是对公共事件的理性认知与处理。根本的破解之道唯有全面深化改革,这同时也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话语构建的基本依托,此外,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话语构建尚需明晰研究主体及其定位。  相似文献   

8.
民粹主义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有着复杂紧密的互动、共生关系,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引发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是资本主义全球性扩张的必然结果。民粹主义在其全球化境遇中形成了全球联动特征鲜明、左、右两翼同时勃兴而右翼排外倾向尤为显著、反精英主义色彩强烈、反全球化呼声高涨等新的时代特征。当代民粹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生成于各民族、国家间及国家内部全球化收益的不均衡和不平等;滋长于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在缺陷与弊端。通过资本——劳动——市场这一全球化的一般逻辑来对民粹主义追根溯源,对于深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民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化自然农耕文明,渲染农民美德的一种思想或思潮.民粹主义最初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俄国民粹主义,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逐渐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民粹主义思潮,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粹主义动态频频、兴风作浪,借助网络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表现。网络无国界,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与极端思潮合流,形成排外、仇富、闭关三种极端倾向;二是主要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三是"饭圈"群体具备一定网络民粹主义色彩,其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四是暴戾情绪和制造对立是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直观感受;五是"后真相""舆论反转"等媒体景观日益增加;六是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看客"心态,刻意制造话题并放大事件影响。这些新特征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创新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国家统治型管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社会本体问题即民生问题,破除就话语论话语的操作窠臼;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关系;深入研究人们在具体"引爆点"上的心理取向和情绪动向,对未发生的舆情走向做好分析预判。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包括:批判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强调俄国要通过发挥资本主义进步作用和清除封建残余走向社会主义;批判宣扬资本主义“永恒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批判普列汉诺夫等人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灾难论”“早产论”“经济决定论”,强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夺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批判新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并保证新经济政策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李婵 《学理论》2015,(2):5-6
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民粹主义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总体表现为民族民粹主义、民主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三种类型。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认真剖析。  相似文献   

15.
罗骞 《理论探索》2020,(5):31-38
不论从理论的内容还是理论的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本质的意义上被看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批判和自我批判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主体内容是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革命的实践造就了当代历史的基本状况,通过资本主义批判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影响了当代众多左翼思潮,塑造了当代的人类精神。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特征、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塑造当代人类社会和时代精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刘红旭  苗丽 《理论探索》2012,(1):99-102
社会学自1979年在我国恢复重建以来,延续了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经世济民的思想,紧贴社会现实展开研究理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场景,社会学研究重批判轻建设,重验证轻理论的研究取向和研究队伍结构混乱的现状,既不利于学科的合法性获得,更不利于社会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的社会学研究应该抱持美好社会的学术理想,有意识促成三个转向:由批判到批判性建设的立场转向,由消极研究到积极干预的策略转向,由亦步亦趋到独立自主的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17.
国家对农民的社会动员能力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转型话语,是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背景下,转型话语将被市场体制话语取代,社会动员研究的焦点将从社会动员能力问题转向社会动员主体问题.社会动员研究话语的转向将使我们把现实关注点转向对社会动员主体的认同与培育.  相似文献   

18.
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化自然农耕文明,渲染农民美德的一种思想或思潮。民粹主义最初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俄国民粹主义,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9)
由资本主义引导的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由此滋生的逆全球化思潮在各种主体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呈现蔓延之势。逆全球化思潮的本质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片面地将全球化的消极后果概括为全球化,同时被各国政治集团所利用以转嫁国内社会矛盾或获得政治利益、还被个别发达国家用作破除全球化旧秩序重建全球化新秩序的一种手段。世界各国应理性地看待全球化问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多边主义,以更完善的国际治理体系推进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