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有着重大关联。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应在理论层面,科学把握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价值层面,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影响力;在话语层面,坚决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在标准层面,牢固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文化引领: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化自然农耕文明,渲染农民美德的一种思想或思潮.民粹主义最初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俄国民粹主义,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逐渐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民粹主义思潮,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粹主义动态频频、兴风作浪,借助网络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表现。网络无国界,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与极端思潮合流,形成排外、仇富、闭关三种极端倾向;二是主要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三是"饭圈"群体具备一定网络民粹主义色彩,其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四是暴戾情绪和制造对立是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直观感受;五是"后真相""舆论反转"等媒体景观日益增加;六是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看客"心态,刻意制造话题并放大事件影响。这些新特征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创新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国家统治型管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社会本体问题即民生问题,破除就话语论话语的操作窠臼;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关系;深入研究人们在具体"引爆点"上的心理取向和情绪动向,对未发生的舆情走向做好分析预判。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化自然农耕文明,渲染农民美德的一种思想或思潮。民粹主义最初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俄国民粹主义,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  相似文献   

7.
列宁早期在充分肯定俄国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批判了以"合法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及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错误看法,从而全面地揭露了俄国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造成的深刻社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汹涌而至。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当下我国社会呈现出愈加活跃的特征,其声势逼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粹主义是复杂多面的,其既有积极的、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落后的一面。民粹主义具有破坏民主政治、危害经济发展、撕裂社会、危害团结、助长极端民族主义等危害,甚至具有腐蚀执政党合法性、分裂国家的危险。为此,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占领主阵地,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及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措施,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3)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多种西方意识形态进入我国。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潮沉渣泛起,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既包括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下"和平演变"、后现代思潮、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又包括国内的多元文化思潮如民主与宪政、民粹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复杂局势,我们坚守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陈永刚 《理论导刊》2022,(9):104-109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媒介智能化趋势,不断变换抹黑和歪曲“四史”的叙事手段,表现为媒介融合化覆盖与话语大众化浸染、信息扁平化传播与算法精准化推荐、内容碎片化渗透与形式多样化吸引,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其危害机理在于以谬误理论逻辑挑战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以歪曲“四史”干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西方价值渗透侵蚀核心价值观思想共识、以数智技术推荐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为此,应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用力、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吸引力、提升信息受众网络素养、构建网络渗透的风险防范机制,靶向批判和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聚焦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批判和诊断,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思想路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发生了重要转向:批判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哲学文化批判,批判逻辑从现实革命逻辑转向抽象思辨逻辑,批判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反思,批判基点从总体性逻辑走向多元个体维度,批判旨趣从大写的解放转向审美与乌托邦。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有利于系统掌握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林 《理论导刊》2023,(5):79-87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主要包括“悲情式”情感鼓动、“抗争式”情感激发、“闹大式”情感渲染、“狂欢式”情感宣泄等主要模式。通过“苦难”叙事激发普遍同情和愤怒,形塑“人民—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空间,借题造势制造“民意至上”舆论审判,戏谑化表达煽动象征性“大众反叛”,是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的惯用手法。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多元化的情感动员及其潜在威胁,应该采取系统化、制度化、差异化、协同化的疏导策略,以社会公平正义消弭网络民粹主义负面情感,以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吸纳网络民粹主义自发性话语热情,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进行针对性情感导引,建构“技术—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复合式情感规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多角度地梳理了国内学界关于列宁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的相关议题,即列宁为何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和革命派民粹主义的不同态度,以及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洪志雄 《理论导刊》2020,(7):74-80,125
知识是实现主体性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产品的流通方式以及知识生产主体的生活方式。而承载着知识属性的意识形态也承受着市场的选择权、话语权以及群众的生产权、接受权和批判权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面对"自由的主体"的选择理性和自主建构,如何完善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在"知识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以话语策略生产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参与公共事件舆论、社会运动等,集体聚合来影响行政权力。网络民粹主义在本质上仍然为民粹主义,其具有民粹主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结合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可以发现其内在机理与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弊端。以此提出改善民生、阶层糅合,话语融合、平衡阶层,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社会组织的赋权,提升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能力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滥觞进行消解,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回归至公共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崔聪  张励仁 《理论导刊》2020,(1):112-117
在网络新媒体赋权和"互惠性"利益诉求驱动下,"网络民粹主义"持续滋长,并且耦合其它社会思潮衍变新形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仇视精英、解构权威,造成社会分化和对政治国家的"拒斥性认同",割裂了爱国主义的"整体之爱";形塑想象的"中心地区",排斥"他者"和"他国",生成"狭隘和盲从"的爱国主义;侧重问题批判,只破不立,煽动群体非理性激情,阻碍爱国主义美德的适度表达。对此,必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净化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网络空间环境,正视普通民众权益诉求,并且借助规范性力量,引导爱国主义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动员的意义上看,各种形态的民粹主义兴盛与社会权利不平等密切相关,能够区别的特征,在于它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含义。当今中国的民粹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源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且两种因素相互交织,比如民族中心主义史观、精英阶层一定程度的权贵化与腐化以及底层民众的衰落;二是源于混乱的社会思潮和国家主义价值取向,比如极左或极右思潮、狭隘民族主义。防止民粹主义毁坏秩序和阻止民粹主义演变为大众政治,一是推行法治主义,一是要消除社会权利不平等。但从根本上讲,根除民粹主义滋生土壤需要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完成社会治理转型和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