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自我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目标是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符合历史规律地向前发展,又不断在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坚定决心和制胜秘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集中体现在新起点、新特征、新目标、新途径四个方面.新起点即中国将踏上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焕发与境界开辟、在世界舞台为人类未来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这一新征途;新特征即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社会发展必将进一步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统一;新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途径即基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而推进的理论创新、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究其本质乃是中国特色现代性发展模式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模式的超越。具体而言,在现代性发展的道路上,新发展理念打破自由主义道路的"我向性"思维,彰显中国特色现代性道路的"共生性"原则、"生机性"实践与"可鉴性"品质;在现代性发展的理论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现代性的理论创新,破解"历史终结论""单一经济论"与"中国威胁论";在现代性的发展制度上,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制度的"人民性"与"人类性",超越自由主义制度带来的发展限制、极权主义;在现代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避免世界发展陷入自由主义现代性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4.
李西泽 《学理论》2012,(28):58-59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深度蕴涵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的紧密契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释与交融中,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能力意识,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破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赵中源  黄罡 《政治学研究》2023,(4):3-12+14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成分和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其理论建构以探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转向的动力及内在机理为指向,以诠释“国家”与“治理”的兼容与耦合为发端,以推动构建“善治”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在理论议题上回应“中国关切”,在逻辑演绎上创造“中国话语”,在形态建构上呈现“中国范式”,在价值指向上追求“中国之治”,并在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层面上形成了新突破,历史性地回应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70年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道路的局限,颠覆了"国强必霸"的所谓历史"铁律",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摒弃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倡导尚和合、崇正义、重共享的人类文明新价值,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价值性。中国道路克服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为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路径借鉴,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创新了全球治理的方式,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破解难题提供新智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世界性。中国道路向世人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新中国成立70年,党的历代领导人带领全体人民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后鉴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条道路的成功,体现了历史、理论与实践等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回答了中国道路从哪里来、中国道路为什么行、中国道路与中国奇迹等三个关切之问。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我们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仅使中国人民沿着这条富裕安康的人间正道踏步向前,还要以独特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博大的人类情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的道路参考与借鉴,为谋求人类新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期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指导,是推动建构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旨在造就以政党外交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有力保障,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支撑,这既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政治逻辑,也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治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对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的追寻与遵守。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系统解决问题必须紧紧扭住的“牛鼻子”,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统领、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根本品格。  相似文献   

10.
史伟刚 《理论探讨》2006,34(2):16-19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难题。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为破解社会主义历史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理论的诞生第一次系统地破解了这个历史难题,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理想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现实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展示出来的张力空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带有科学价值目标的社会结构空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状态。与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强烈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不是空想和幻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以现实利益问题为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韩庆祥 《政治学研究》2022,(6):26-35+156-15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生成逻辑,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这一创新突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都聚焦于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逻辑,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逻辑,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逻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的历史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14.
宋淑瑾 《学理论》2013,(6):274-275
回顾和思考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特别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进程中的一代青年人来说,引导他们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并能客观理性地对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肩负起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指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世界。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揭示人和生活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关注热点话题又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既注重重读经典又注重守正出新,既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又注重回应时代课题,既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着力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新向度,既着眼于解答中国问题又致力于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历史逻辑是实践逻辑的必然。坚持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就必须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每一历史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从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成果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9.
赵中源  黄罡  邹宏如 《政治学研究》2022,(1):106-116+159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驱动力,以促进“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和融合为依托,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新创造。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理性生成的历史脉络中开辟了新路向,形成了以党的核心领导为根本前提,以“人民中心”为治理取向、以“一核多维”为治理框架、以“问题导向”为治理策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导治理的实践形态,它强调自我审视的制度理性意识、自我完善的制度革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社会引导机制的培育和完善,继而在治理实践中形成充分的博弈空间,以促成国家治理的共同现实目标与价值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实践,是世界文明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努力在于对引领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新型文明价值观形态、对于新质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严肃思考和实践探索。作为对"西方文明"主宰下现代化发展逻辑的历史性反思与实践性超越,中国为全球共享的文明新体系、发展新形态贡献"中国道路"与"核心价值观"的智慧;着眼中西文化选择之间激烈交锋、冲突以及复杂博弈的非确定性情境,面向未来,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还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五大理念",其所承载和彰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新文明理念的愿景预期、合理形态的制度价值实践、新文明人格类型的确立与塑造,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和命运的一种高瞻远瞩的理性筹划、审慎设计和有效践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