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在用人上十分严谨、公正。仁宗当政期间,他在审查担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选时,每当看到名单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笔勾之。有一次,旁边一位大臣劝他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能用一人的荣禄使一路的百姓遭受危害么?”之后,坚决把那些不称职的人勾掉了。  相似文献   

2.
所谓“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推行的一次改革。虽然这次改革失败了,但范仲淹的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却被广为传颂,一向为改革者所推崇。  相似文献   

3.
宋代范仲淹做宰相时,因担心地方官有滥竽充数之人,便亲自审阅任职花名册,看到有不胜任者便以笔勾之.身边人看到后说,一笔勾掉一个人的官职会让其全家痛哭的.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方人哭好啊!  相似文献   

4.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干部将此规律运用到跑钱要钱上,也成了“爱哭的孩子”。他们无灾无难编词“哭”,遭灾遇难放声哭。领导繁忙不乱“哭”,领导高兴放胆“哭”。哭哭哭,直哭得“奶水”长流,受用不尽。有了困难问题,如实向上反映,正常。遭灾遇难领点补助救济,正当。但把跑钱要钱当成生财之道,当成政绩,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它助长了谎报军情之风。无病假“哭”小得利,小病大“哭”得厚利,实际上是对讲真话的人的否定。—————它鼓励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阿哥住在贫困区,…  相似文献   

5.
“会哭的孩子”就该“多吃奶”吗?黄伟华“会哭的孩子多吃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他们把“哭”当作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有困难“哭”,没有困难也“哭”,甚至比有困难的“哭”得更动人。举几职务提拔、职称评审、住房分配、困难补助等都要去“哭”“哭”来...  相似文献   

6.
论哭     
哭总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眼泪总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不光哭的人如此, 周围的人也一样,一人在你身边垂泪,你多半会六神无主。别的不说,单单看见“哭”字,便叫人不悦,好像一个人在流泪。有关哭的说法颇多,自古有之。哭之状也各异,如嚎啕、哽咽、饮泣,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热泪盈眶、珠泪滚滚,不一而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连哭  相似文献   

7.
张志远 《新长征》2011,(1):64-64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提起范仲淹,很多人会想起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节俭,为政清廉,从他读书时“食粥心安”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对己要求严格、自觉抵制诱惑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1):84-84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荡气回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绝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官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相似文献   

9.
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都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先天下”观看作是一种“以民为本”思想,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首先,从本质上说,“先天下”观是范仲淹对士这个社会阶层所应担当的历史职责的一种认定。在范仲淹  相似文献   

10.
曹操哭奉孝及其他谷正雄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那个郭奉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死里逃生来到南郡,众谋士于帐下劝慰。突然,曹操顿足捶胸,仰天大哭。众人问他何故,他说:“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败!”说罢,继续嚎啕...  相似文献   

11.
贺龙三哭     
贺龙元帅乃“有泪不轻弹”之人,他的亲人甚至他的姐姐贺英被敌人杀害时,他都没有落泪,可是,在1946年的一年中,他却屡次伤感。 一哭卢冬生 中共党员卢冬生,湖南湘潭人,1925年到湘军当兵,后参加北伐、“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随贺龙、周逸群由上海赴湘鄂西,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3,(19):37-37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开32年的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联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看后,建议主席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两宇看来只变动了下半部分,可整篇诗意却较前更为深刻,气势亦更宏大。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定稿时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遂称梅白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13.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外出办事,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别去,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她的儿子听了,很高兴,不哭了。她办完事回来,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你不是说了吗,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吗。”夫人说:“我是哄他的。”曾子说:“孩子以父母为师,你这次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骗你的。”夫人听曾子说得有理,就同意把猪杀了。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因讲信用而成就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守信用而身败…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卖马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司法刑狱机要事务。这年冬天,范仲淹要回苏州接母亲到广德来,差人听说范仲淹要回家,就着手给他筹集一笔路费。当差人把钱送给他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差人不解地问:"你新上任不久,手中没有什么积蓄。离家千里之远,没有钱怎么回家呢?"范仲淹回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作茧自缚”的人,其“作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留”——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确实,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收入不低,待遇不错,再加上退休还有劳保“保险”,怎么还搞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勾当?说到底,除“贪得无厌”之外,就是为了“造福”子女。这使笔者想到了两位古人。一是东汉人杨震。他任太守时,友人劝他为子女留点财产,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正因为杨震在“留”这件事情上有清  相似文献   

16.
汪金友在《共产党员》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李嘉廷、胡长清、胡建学、李乘龙等人曾经是一些没有人监督的“特权党员”。“特权党员”特在哪里?一是“特”在用人上。他说提拔谁就提拔谁,他说撤换谁就撤换谁。虽然也推荐、也考核、也开会、也研究、也公示,但都是走过场。二是“特”在花钱上。现在许多的单位里,都是“一支笔”说了算。三是“特”在审批权上。土地批给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中的“亚腐败”与医学术语之中的“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无非是指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处于正常与疾患之间的临界点:说他有病,化验结果均“未见异常”;说他没病,他却浑身不自在,总感到疲惫不堪、身心憔悴。而“亚腐败”也恰恰是这么一种“似病非病”的临界状态,说他“腐败”吧,他既没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前,风雨飘摇中的蒋家王朝,突然后院起火———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哭陵事件”。点火者,亦即“哭陵总指挥”,是蒋介石亲手培养的黄埔军校一期生黄鹤。黄鹤,字萼楼,又名鹤楼,1897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阴县武穆乡青山村(现属泪罗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现年105岁,身体尚健,神志清醒。他爱回忆往事,每当谈及当年南京中山陵哭陵经过,更是兴奋不已。黄鹤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集团军政治部中将主任,协助商震指挥华北部队抗日。1941年以后,他因不满国民党内部尖锐复杂的斗争和军政界的贪污腐败,辞…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月14日,我一打开《人民日报》,就看到翟泰丰同志写的《痛失“一团火”——哭柯岩同志》这篇文章。由于这是我最尊敬的一位中宣部老部长写的文章,又因为他哭的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的人民作家,所以我非常动情地读完了翟部长的这篇文章,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哭君无泪     
前不久,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哭了。哭得悲痛欲绝据说,听着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令在场的许多人为之动容。有的想起他是个烈士的遗孤,从小含辛菇苦;有的想起他几十年的贡献,确实做过很多的好事;也有的看他快60岁的年纪,马上就要承受“牢狱之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