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公开审判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宪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公开审判的基本要求是审判要对社会公开,其核心是允许与诉讼无关的群众到场旁听。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五项规定:“公开审判的案件,先期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各地人民法院都在积极执行人民法院组织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按照刑事诉讼法实行公开审判,对于我们许多同志来说还比较生疏,需要经过不断实践,学会它,熟悉它。因此,要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问题在于要及时地认真地进行总结。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积累审判工作经验,增长办案人员的才干,把公开审判搞得越来越好。湖南省黔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选了两起案件,互相对比,总结公开审判的经验和教训,这个方法很好。两起案件的公开审判,取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并不一定是说,这两个案件的承办人员,谁的水平高些,谁的水平差些。但它却可以说明下述两点:其一、对于刑事诉讼法,谁学习得认真、实行得认真,就可能取得成功;谁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不够,就容易失败。其二、搞公开审判,一定的物质设备,当然是重要的。同时,审判人员的业务能力——执法者必须懂得法,熟悉法,尤其更为重要。不懂不熟是不行的。这里还要说一说,一次公开审判搞失败了,可以总结经验,以后再干。但是,搞刑讯逼供,是绝不容许的。我们所有的审判人员都要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3.
今年一至八月,我院共受理上诉案六十七件,其中的三十六件新案(一九八○年以后的),除一件按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予公开审判外,其余都由第一审法院进行了公开审判。那么,第二审法院在受理这些上诉案时,是否还需要再次公开审判?第二审案件的公开审判与第一审公开审判时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9,(5)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法院审判活动的重心。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都贯彻执行了审判公开原则,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由于诸种因素的障碍,公开审判的作用及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公开审判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某县人民法院旁听了几次公开审判,发现有两个问题。 一、在有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审判长不是由庭长担任,而是由审判员或者助理审判员担任,庭长只作为审判员参加合议庭。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  相似文献   

6.
去年,一些基层人民法院在实施刑事诉讼法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庭前对案件进行了实体审理,搞了“预演”,然后再拿到法庭上公开审判。这种作法,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至今仍有些同志继续沿用这种作法,认为开庭前不审一遍“不放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开审判制度,深化法院自身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执法水平,辽宁省高级法院研究室分赴大连、锦州等6个中级法院、7个县、区法院,调阅了一审、二审及再审各类案卷871件,就地观摩了几类案件的开庭审理。这次调查的情况如下: 公开审判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以来,辽宁省各级法院为贯彻公开审判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特别是近两年来,各地法院都以公  相似文献   

8.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除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一般都要进行公开审判。这样做有利于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有  相似文献   

9.
五届人大常委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规划问题的决议,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是实施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中心环节。早在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重申了这一原则。人民法院组织法  相似文献   

10.
公开之道     
学者:公开审理让案情越辩越明被采访人: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记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7月1日起,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对所有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这个决定的出台有什么法律依据和背景?陈卫东:公开审判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开庭才能真正实现公开审判,二审程序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实践中的通常做法却是二审实行书面审理,高级法院二审死刑案件也极少开庭,这就没有很好地贯彻刑事诉讼法,也不利于确保死刑案件的质量。现在,高级法院对死刑案件实行开庭审理,是充分贯彻落实刑事诉讼法的要求,是有法律依据的。最高院…  相似文献   

11.
编辑部同志:当前各地人民法院都在实施刑法、刑事诉讼法,搞了公开审判,这是好的。但是,在一些具体做法上还比较混乱。例如,在出布告时,有的用“通知”,有的用“通告”,有的用“公告”。公布的案由,有的按检察院起诉的案由,有的按合议庭予备会确定的案由,有的是承办人个人定案由,  相似文献   

12.
从一九七八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各地人民法院认真执行宪法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的规定。特别是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布以后,截至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公开审判了一百起刑事案件。其中正副院长亲自公开审理的二十件,有辩护人为被告辩护的三十九件。通过公开审判,使审判人员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  相似文献   

13.
来信编辑同志: 我是个纺织女工,共青团员。我的弟弟因犯了盗窃罪被逮捕。听说区法院最近就要开庭审理,我和妈妈都很想去听听,了解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挽救他。不知道法院能不能允许,我国法律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北京李娴复信李娴同志: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颁布的《人民法院法庭试行规则》第五条也规定:“公开审判的案件,允许公民旁听”。据我了解,人民法院根据以上规定,在公开审判案件时,如果被害人或者被告人的亲属要求旁听,一般是允许的。只是对亲属中属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被  相似文献   

14.
公开审判是人民怯院审判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董必武同志早在50年代就指出:“公开审判是审判活动的中心。”在今年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进一步指出:“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法院审判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任建新同志把认真执行公开审判制度,作为人民法院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强调,不能不说是把我们  相似文献   

15.
论二审死刑案件的公开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开审判与司法公正,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审死刑案件普遍实行公开审判,不仅在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公民程序人权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限制死刑的适用,彰显对生命权的特别尊重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开庭审理是公开审判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司法实践以《刑事诉讼法》第187条作为法律依据,对死刑二审案件实行所谓的“书面审理”的做法,不仅是对该法律规定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生命至上与程序公正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去年正式实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来,我省各级法院对大多数依法应该实行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审判。在公开审判中,执行了辩护制度。实践证明,辩护制度有助于法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而又慎密地审判案件;有助于被告人认罪服判,接受应得的惩处;有助于对群众进行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实践也证明,在公开审判的一些案件中,存在“你辩你的,我判我的”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对这个问题,旁听群众有意见,辩护人有看法,审判员和陪审员也认为不对,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违心地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公开审判的刑事案件,在开庭前,法院内部实际存在的院长、庭长审批案件的制度已经起了作用,案件的判决已经由院长、庭长事先作出了决定。因此,公开审理中,无论被告人或者他的辩护人按照事实和法律所作的辩护多么有理、有力,法庭仍然只能按照开庭前院长、庭长审批的决定作出判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区人民检察院于五月九日至十四日在南宁市召开了刑事案件公开审判观摩学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南宁市和南宁、百色、钦州地区中级人民法  相似文献   

18.
(一)我省各级人民法院认真执行以公开审判为中心的陪审、回避、辩护、合议、上诉等项审判程序和制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两法”公布以前,为准备阶段。各级法院的广大司法干警,认真学习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批判林彪、“四人帮”,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9.
公开审判制度是我国程序法的重要内容,是正确执行实体法的重要保障.公开审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实施,迫切要求人民法院改革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与法不符的陈旧观念和习惯作法,切实保证严肃执法.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有功同志的文章《努力改革审判方式,坚持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总结和归纳了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几年来大力推行公开审判制度的经验和成绩,值得各地法院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三日上午,首次公开审判了一起盗窃案。主要收获是:一、锻炼、提高了干部。参加这次公开审判活动的,既有老同志,又有刚参加司法工作的新兵;既有领导同志,又有基层司法干部。他们现场观摩,感受很深。有的老同志说:“我们过去虽然搞过,但一搁十多年,许多东西忘记了。参加这次公开审判会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