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莲  朱和双 《思想战线》2007,4(1):114-120
女性割礼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在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盛行,由于其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外部文化极力要求废除这一陋俗;可这种文化内部的执行者和拥护者却认为,实行割礼的民族应有自己的文化自决权,外界无权将与之相反的价值标准强加于该社会。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语境下,非洲各国受尽割礼之苦的妇女们作为受害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觉醒从女性割礼习俗中解脱出来,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乃孜尔"(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被维吾尔族看成是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维吾尔族的帽子有三种,即皮帽、单帽和花帽,总称为"巴西克依木"。每种帽子的地区性也很强,例如花帽,  相似文献   

3.
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岁时习俗指的是随时令节序循环出现的一系列习俗。一种独特的岁时习俗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内容。笔者据清代中后期湖南各地方志中的岁时风俗资料,按设计好的数十项指标进行排比,发现其间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首...  相似文献   

4.
薄茹 《北京观察》2004,(5):28-31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委员.他是维吾尔族的第一批留日学生,第一批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他不到30岁时,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年轻的副教授,39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探索,他开朗热情地拥抱生活.  相似文献   

5.
秋雨 《今日海南》2014,(6):24-24
<正>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馕与维吾尔族人已有两千多年的渊源。直到今天,维吾尔族人结婚,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着盐水的馕,象征着有福同享、白头偕老。第一次吃馕,是几年前到新疆开会。几天前,我在海口市海甸二东路邮政嘉园边,一家名叫"帕尔哈提"的新疆餐厅,也吃到了正宗新疆馕。帕尔哈提,是餐厅男主人的名字。我去采访时没有见到他,他50岁的妻子热情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6.
沈光年 《今日民族》2012,(11):25-25
维吾尔族妇女自古喜欢留长辫子,她们从3岁开始留发。据说,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未成年的维吾尔族姑娘都梳有许多条小辫子,一般要梳成单数,最少要梳5条,最多梳到41条,因为单数被维吾尔族认为是吉祥的数字。辫子多梳起来特别费事,但梳辫子是维吾尔族姑娘们一种开心的活动。每隔十天半月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几个要好的姑娘  相似文献   

7.
<正>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多又长,两只眼睛真漂亮。维吾尔族姑娘的美,和她们的辫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辫子是她们的发式,独特而又优美的发式为维吾尔族姑娘们增添许多姿色。维吾尔族姑娘自幼喜欢留长辫子,通常从3岁开始留发。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未成年的维吾尔族姑娘,都梳有许多条小辫子,发辫一般为单数,因为单数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最少要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不少学者为此探讨过各类干预措施。从夫居的已婚农村青年妇女自杀死亡后,广泛存在着娘家人要求夫家造成自杀死亡的责任人殉死的"打人命官司"(简称"打人命")现象。这种中国的乡土习俗,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杀干预功能。"打人命"的习俗,不能武断地被视为违反现代法治方案的"闹事"行为和"封建落后"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基于民俗的"打人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自杀事件提出公正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北宋时期,民间在这一天有"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的习俗.在浙江温岭的石塘,一直延续着叫"小人节"的习俗,是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对其媒介接触的目的、频率、内容、时间、语种、条件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满足生活需要和了解党的政策、方针;从接触频率和能力来看,网络比传统媒介、汉语媒介比本民族语言媒介更具优势;"民考民""双语生""民考汉"类学生本民族语言媒介接触能力依次降低,汉语媒介接触能力依次增强;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从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接触较晚。总之,建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制订相关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在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知识和情感建构中的正面作用。在汉语媒介接触过程中,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不仅学习了汉语,而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还进行了文化的习得,网络和传统媒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 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相似文献   

12.
她有权领取死者丧葬补助费并继承遗产吗?编辑同志:我有一位同学周某,现年20岁,在某县银行工作,最近因公亡故。在其死亡前三个月,曾与一位18岁的姑娘郭某按照农村的习俗举行了结婚仪式并同居,但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周亡故后,郭某要求领取家属丧葬补...  相似文献   

13.
解读西南少数民族崇尚的色彩语言—"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西南不少民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就在于色彩语言中的"黑"能传递出他们所企盼的信息。影响民族尚黑习俗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二是原始宗教;三是历史上的文化接触与融合。但民族尚黑习俗的形成并不要求这三大因素必须同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0,(16)
正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漂亮姑娘米娜总是传递着快乐和美好,在高考之前她没有出过新疆,如今却成了大家眼中的"最美宁波北仑人"。米娜瓦尔·艾力是一位生于南疆喀什的维吾尔族漂亮姑娘,在高考之前她没有出过新疆。幸运的是,高考让她如愿来到宁波这座美丽的海边城市,从此她就深深爱上了它。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一堆一堆土黄色个头相当呈喇叭状的"托哈西苏甫",在摊贩的秤盘里把秤砣挑得老高,让在库车的巴扎上闲逛的老乡们心甘情愿地掏出了口袋里的零钱,少则半公斤,多则一蛇皮袋子,生意非常看好。这些看似不起眼儿的东西,在维吾尔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托哈西苏甫"是维吾尔族对肥皂的称谓,当地的汉族人叫它"土肥皂"或者"疙瘩胰子"。顺着小贩指点,记者同翻译帕提古丽走进了位于库车老城吾尔达巴格社区的一家"托哈西苏甫"作坊,目睹了生产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土葬习俗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革除土葬习俗,国家强制推行火葬政策,但土葬与火葬各有利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将土葬习俗与西部退耕还林政策结合起来,实行绿色环保殡葬制度,既能满足人们土葬习俗的要求,又能达到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才是西部殡葬制度改革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8.
正"反向春运"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岁月更迭,辞旧迎新。春节团聚的习俗在中国的家庭中传承了上千年,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毛兰·吾买尔,一个脸上尚显稚气、高大帅气的"篮球小子",当重病袭来,仅仅一年时间,历经多次抢救、徘徊在生命边缘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而暴躁。目睹这一幕,当时已想为毛兰捐肾的王燕娜,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信心。今年3月27日,全国罕见的非亲属、跨民族——汉族为维吾尔族无偿活体肾移植手术宣告成功。从此,18岁的翩翩少年笑容重绽。而两个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家庭,分别多了一个汉族女儿和一个维吾尔族儿子。  相似文献   

20.
26年前,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天山脚下,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恢复和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跳伞队,要在新疆招收一批维吾尔族女跳伞队员。15岁的尔孜古丽·阿尤夫报名应征,成为我军第一代维吾尔族女跳伞员。入伍离开家乡的那一天,父亲和乡亲们叮嘱再三:“你是维吾尔族的第一代女跳伞队员,万里挑一,不容易呀,你要像我们天山上的雪莲花,要经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为维吾尔族争光,为祖国争光啊!”父老乡亲的希望是尔孜古丽军旅人生的巨大精神动力,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她始终没有退却,认真实践着“建功军营终生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