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松岭 《台声》2006,(1):10-11
台湾“三合一”选举落下帷幕,整个台湾地方版图蓝扩绿缩的结果已经展现。这一次地方选举被认为是扁马的又一次对决,被认为是对民进党陈水扁当局的期中考试成绩,被认为是测试国民党新主席马英九号召力的风向标。通过这次选举可以判断,国民党仍然是台湾政治生活的主角。这并不是说国民党已经脱胎换骨,而是民进党自败于台湾人民。这是台湾公民社会、政党和选举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开始。这是由台湾市民社会的成熟度决定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标志着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台湾岛内政党或者主动、或者被迫走向现代化、实现否定…  相似文献   

2.
引言民进党是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以来所成立的政党中势力最大的在野党,其拥有的党员数和台湾政坛公职人员数居所有在野党之首,是仅次于国民党的台湾第二大政党,担负着与执政的国民党合法抗争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政党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或政治主张,借此将党员聚集在自己周围。政党的政治目标及政治主张,即具有一定社会思想和利益基础的治理国家的建议,有关国是的政治见解,最重要的是根本社会制度上的见解,是其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党竞争日趋激烈,政治主张在政党争取社会政治资源和政坛地位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治主张的走向对于政党而言,不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不容轻忽的。鉴于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台湾政局的演变,政党在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民进党在目前台湾政坛的地位,并考察多方面因素,可以认为民进党将发展成  相似文献   

3.
台湾在80年代,中产阶级崛起,党外势力壮大,大陆籍官僚势力老化凋落;在岛外,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日益孤立,中共和平统一政策得到热烈反响.在这一形势下,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的政治、经济、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国民党退据台湾以来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台湾进入了转型期.政治格局转型1986年3月,蒋经国说:“时代在变,局势在变,潮流在变.”在国民党十三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解除报禁、开放党禁等六项政治革新措施.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结束了长达38年的蒋家王朝强人统治时代.李登辉继任“总统”、国民党主席权位后,继续推动“政治革新”,在1988—1989年先后制定“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人民团体组织法”、“第一届资深民意代表自愿退职条例”等政策措施,扩大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推动国民党政权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浅析现阶段台湾的“国家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以来,随着国民党主导的“宪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台湾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与之相应的是,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的“宪政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把原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宪政体制”改变为能适应台湾特殊政治状况的“宪政体制”;并力图在名义上与原来维持的所谓“中华民国法统”相衔接,保持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主权国家”形式,因此,这一“改革”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调  相似文献   

5.
1949年国民党退逃台湾,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巩固政权,蒋介石改造并强化了"党国体制",建立了二重侍从主义机制。侍从主义机制为国民党统合民众、控制社会提供了便利,在"党国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威权体制逐渐瓦解,台湾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但是侍从主义却以新的变异形式得以存留,继续影响着台湾政治。  相似文献   

6.
《黄埔》2016,(4)
正2016年1月16日,台湾举行第14任"总统""副总统"暨第九届"立法院"的"二合一"选举,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胜国民党朱立伦308万票,当选新一届台湾领导人。朱立伦选后请辞国民党主席。由于主张"台独"路线的民进党重获执政,岛内蓝绿政治版图全面异位,选后的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势错综复杂。此次选情,折射出了当前台湾政治生态的某些特征,台湾政局演变的一些态势,以及两岸  相似文献   

7.
自1991年12月“国大代表”选举以来,台湾政治体系快速由国民党一党独裁体制向以选举政治、议会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政治发展.在此一嬗变过程中,国民党在台湾40多年来的政治垄断地位因在野党的窜升而开始动摇:1992年,民进党人在“立委”选举中一举攻下51席;1993年,国民党人在全台性选举中的得票率首次跌破5成,其得票率仅比民进党多6.5个  相似文献   

8.
吴师 《两岸关系》2015,(1):39-40
<正>2014年11月29日,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出炉,22个县市长中,国民党获6席,民进党获13席,无党籍获3席,蓝绿政治版图呈现逆转之势。针对选举结果对岛内社会形态和政局走向的影响,台湾学者表达了不同观点和见解。国民党应加速改革台湾历史学者武之璋认为,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大家都寄望马拨乱反正,把台湾带向一个正常社会。没想到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持续40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这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岛内外政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演变产生重大影响。这一举措正受到岛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笔者在此就“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国民党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原因、影响等谈点粗浅看法。“动员戡乱时期”的形成1946年6月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继续推行一党独裁专制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美国为了确保其在华利益,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给国民党政府以大力的支持和援助。我军经过一年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  相似文献   

10.
<正>民进党不是不懂得工商界对它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和需要回报的,但是它内部坚定、刚性的意识形态约束却阻碍了它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民进党从一开始就与国民党形成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今天,观察家们对如下的观点似乎是达成了高度的认同:国民党搞经济是把好手但不能较好地引领政治发展;民进党长于政治斗争的策略而短于发展民生经济。公允地说,国民党虽然因贪腐不堪而下台,但台湾经济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转型,能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甚至在今天还能经得起长期政治动荡的折腾,不能不与国民党时期理性、稳健、成熟的经济政策打下的牢固基础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台湾选举中人际传播的兴盛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论述了其发展演化的状况,以及国民党、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差异,着重分析了2008年“大选”中马英九阵营的“Long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的效果、政治效应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台湾政局发展浅析仇开明台湾政局目李登辉上台以来,以“宪政改革”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对台湾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9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既包含了台湾国民党内部及各政党之间错综复杂的分歧和斗争,也穿着...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党的党务革新、解除戒严、解除党禁和报禁,以及终止“戡乱时期”,台湾进入重要的政治转型期。突出的标志是一批新党相继建立起来,呈现国民党一党优势下的多党竞争局面。随着政治转型的不断推动,台湾的政党体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推动政党体制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意识及选举制度都会对政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台湾来说,省籍与族群矛盾、国民党长期的威权统治和黑金政治以及民主化和本土化等,都是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台湾政党体制似乎出现了政党的集中化、政党的力量对比有利于民进党以及政党的趋同化加剧等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15.
郝斌 《前沿》2008,(6):171-173
南京国民政府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和借鉴南京临时政府等文官法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和推行了公务员法,从而使其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这套制度对国民党坚持八年抗战,以及败退台湾后,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均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对这一制度的框架和利弊得失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11,(12):19-20
对于台湾来说,2011年是政党对抗激烈的选举年,从年初到年尾,台湾社会陷入政治口水和恶斗之中无法自拨。经过2010年底的五都选举,岛内外的舆论都意识到国民党的票源基础已难再现2008年的盛况。2011年对于国民党来说,是在艰困中挣扎,是在斗争中前进的一年。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月17日,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以99.61%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成为该党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2015年1月17日,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以99.61%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成为该党史上最年轻的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从朱立伦的政治出身、政治历练、政治性格和政治主张看,其成为岛内蓝营新共主的可能性很大,但政治行情需要持续经营和培育,其能否真正挑起"中兴国民党"的大任,仍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8.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在有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本文从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国民党的政治转型、民进党以及台湾社会对国民党的看法、共产党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但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国共合作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败退台湾,仅仅四年的时间国民党就迅速地失去了在大陆的统治,除了其军事上的溃败,政治上的失败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上往往受到掣肘,经常使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逐渐失去了各民主党派对他们的支持,令自己处于政治上被孤立的境地.其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各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抱有很大的幻想,当时是支持国民党来主导和平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