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国际政治理论,以主权国家的全球时代为背景,简要分析了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维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对国际关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创新等,以期对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一比较认识。  相似文献   

2.
帮也母≯j零曼零的影蓐是多i种i固专褰成的譬誊?墨筹节孳霉蘸耍的:_鸶举产__魂≯辱参豢创新拽和寺j时_褥羹鬟豢蘩羹蒸鬻蒸纛麟鬻鬻蒸黧熬滕鬃鳓黧鬻繁麟黜颦獭;;?中国.适应i这个世界络岳置方:法论写战话策略上;的;糖:导;!善雏ii誊蓦蓦蓦鬻舞垂誊善蓦差堇蓦嬲蓦囊誊蓦垂舞垂善誊-i囊誊蓦誊鬻嚣烈㈣篝i蓦i  相似文献   

3.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一贯重视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在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中日民间外交实践时,他按照"官民并举、相互促进"方针的要求,成功地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慎重处理两国纷争,加强了中日经贸往来,强调饮水不忘掘井人,使两国关系在总体上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战略进行了四次调整。其中,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第四次重大调整,不仅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对21世纪开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思想指导意义。进入80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是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是新时期外交…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比如,和平发展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实力观、独立自主观、对外开放观、“一国两制”观等,促进新世纪我国的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外交思想可概括为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确立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四项原则 ,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如下实践性成果 ,一是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是形成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有序格局 ,三是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起了务实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发展中有了突破 ,五是具备了独立自主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通过对国际时局和形势的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对其所处时代的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得出"扣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的结论,并确立了我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邓小平还由此提出不结盟、不称霸、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及在外交上不举旗、不打牌、不当头、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的策略,并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了战略方针和纲领。  相似文献   

8.
付小军 《理论导报》2014,(10):22-24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在新形势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一方面对当今中国仍然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外交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国际格局和时代主题的转变,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主权至上"的国家利益观和"一国两制"的构想,拓展了我国外交事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而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伸,因此,新时期的外交工作也必须服务于这一中心。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中国外交的经验教训,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充实,从而开创了中国崭新的外交局面。一 80年代初,邓小平就开始用和平与发展这一宏观思路来概括时代特征、判断国际形势的全局,并在外交思想方面实现了两项重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上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的危险性很迫近的看法。 邓小平认…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三位历史伟人,一是孙中山,二是毛泽东,第三位就是邓小平。对民族复兴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性事件也有三个,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三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是三大伟人还是三大里程碑事件,邓小平都在其列。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一生几乎和20世纪的中国共始终.邓小平的根,始终深深地扎在20世纪中国这块土壤中.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必须了解邓小平,了解他走过的路,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面貌.邓小平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他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冷静地重新思考新中国的前进道路,当他复出并主持党、国家和军队日常工作后,断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他领导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邓小平一生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曹普 《党史纵横》2002,(7):17-2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很注重国内建设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文革”动乱后期,他又明确提出了引进外国新技术和新设备,扩大进出口的战略方针;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又重新提出了他关于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并实行的各项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建设经济特区等政策的统称。“对外开放”从此沿用下来并成为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4.
高瞻 《党的文献》2003,(4):59-62
技术转让问题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美之间牵涉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的敏感问题。邓小平在考虑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整个历程中 ,一直都十分关注中国如何从美国取得更有利的技术转让的条件 ,以加速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邓小平把中美技术转让问题作为“从政治角度来衡量相互关系的标准” ,推进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促进了中美双方双边技术贸易的发展 ,并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永祥 《学习论坛》2004,20(9):13-16
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将共产主义运动回归到改造当代中国现实状态的实践上来 ;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及其根本任务 ;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现实展开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战略.在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和平和谋求发展,这不仅是世界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国搞建设的需要,但和平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进程,要把世界局势稳定下来,总要想些主意.对于影响和平的国际争端,邓小平主张用"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方式来解决.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最根本的办法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邓小平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我们党和…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也是扎根于我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不仅指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 2 0世纪后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而且为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一、邓小平理论是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2 0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得到巨大发展的世纪 ,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并最终跌入低谷的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 ,已经有 1 50多年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也有 80多年的时间。自 1 91 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最熟悉、最亲切的伟人莫过于邓小平。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邓小平逝去不久,他的业绩和精神还正在被及现代的人们;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介绍伟人时不像从前受很多限制,尤其是对伟人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往往讳莫如深,至于伟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更是从不顾及。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伟人英勇无畏的战斗、一往无前的精神、为国为民的情怀和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伟人的主要人格和品性,也的确是我们认识伟人所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不过是伟人作为人的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但并不是伟人的全部,仅仅认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