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以其丰富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工业化社会中一家三代人的情感生活,展示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水乳交融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尤其是自然和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妇女受压迫问题迎来全新语境的背景下,朱丽叶·米切尔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继承,并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二元制理论与四种结构的分析建构其女性主义思想,将妇女受压迫问题归结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和父权制的意识形态的双重统治,并认为只有改变双重模式下紧密关联的四种结构,即生产、生育、性关系以及儿童社会化,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朱丽叶·米切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偏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过度强调生理性别的社会差异和没能给予女性解放以具体实践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她认为统治女性与统治自然有着极其相近的关系,对造成统治、压迫妇女和自然的以西方“父权制”文化和传统理性主义中的“二元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男性沙文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以环境运动的产生为起点,分析了在环境运动影响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从而追溯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语言系统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语言的认知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社会中女性和自然同为他者,二者之间是一种象征关系,形成自然-女性的隐喻思维。自然-女性的隐喻思维是导致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的根源,在语言上表现为两方面:自然女性化和女性自然化。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关系,一要改变文化和社会观念,二要建立一个生态的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它们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对女性和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拒绝她们的身体以及她们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超越女性的他者性,梳理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妇女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工程,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女权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从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男性中心主义两个方面对西方哲学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发起了双重夹击,完成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终合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与二元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论的强有力的批判也正体现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它把自然概念和女性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存在某种相似性,人类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类似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从这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自然的根本观点.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要求解除所有统治女性和自然的观念架构,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女性和自然等"其他人类他者"的共同发展成为一致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极具个性的一位现代主义小说家。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父权制的工业文明社会中男人与女人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自然与三位女主人公:莫莱尔夫人、米丽安和克拉拉,在符号上互为象征、融为一体;在经验上共历磨难、饱经摧残;在地位上沦为他者、被动失语的相同经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劳伦斯是一位为自然和女性而创作的作家,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往往是女性化的,而女性又经常是自然化的。多丽丝.莱辛注重与女性相关的自然、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注重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以《裂缝》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着重揭示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的压迫,从而体会莱辛作品中所期待构建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共生的生态理想,试图唤醒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武则天的出现是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父亲男性化的培养、母亲积极性别意识的影响和确信“女主天下”预言的耦合之果。在共情伦理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武则天给同时代女性带来了福祉。反儒为束缚在伦理纲常下的女性松开了枷锁,母服制革新打破了“家无二尊”的局面,婚姻家庭制度改革有益于提高女性地位,调整政治、娱乐、祭祀活动可助力营造对女性友好的氛围。受制于封建父权制和性别阶级分化的共同作用,武则天的性别意识和行动亦有局限。父权统治的基调注定了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会严格受限,即便特权阶级女性以实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公领域,也难以改变社会中下层女性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女性神学是在两次女性主义浪潮和解放神学兴起的双重助力的推动下,于20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于西方社会的新兴神学理论思潮。它以批判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的父权制传统为理论前提,重新释读基督教经典文本,并运用女性经验重构基督教神学。它的诞生和发展为女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又促进了研究者对两性关系进行深层次思考。只有在神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破除两性对立,承认两性差异,发挥两性各自的优势,促成两性之间的真诚对话,才能最终构建一个回归两性和谐本位的基督信仰。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的哲学批判是从思维模式上对西方历史文化中妇女从属地位和自然从属地位的关联性的揭示.它认为,以主宰关系为核心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是这种关联性的基础.超越主宰-服从关系的二元论不是简单的价值逆反,而是在差异关系中去除等级主宰,建立非等级化差异概念,以重构关系和身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尝试通过具身认知途径来实现建立非等级化的差异概念,进而达到彻底的非二元论,在自然和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批评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个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批评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天赋人权”主张为西方女性主义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而他的贤妻良母主义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观既遭到过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批判,又获得过女性主义思想家爱伦·凯的支持,这一切都使卢梭与西方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波诡云谲。  相似文献   

15.
论文旨在讨论女性主义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给当今的女性家庭角色、女性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由此而形成的困境,指出后现代女性主义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女性主体的消解与重建。文章对于后现代女性主义观点持谨慎的态度,认为这并不能完全解决上述矛盾。笔者提议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放进女性主义原有的规划,在理论的互动中构建没有性别压迫和性别定势的当代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6.
生态理性作为一种新兴的批判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它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生态理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蓬勃发展。国内学者以极为开阔的视野把这种新生理论与多种学科结合起来,使生态理性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但是国内研究还存在理论界定不清晰、极端倾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贝蒂·弗里丹立足于女性视角考察美国妇女问题,分析了二战后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现实乃至教育之间的隐秘联系。她通过对以弗洛伊德性唯我论为代表的理论批判,在马斯洛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她批判了以性别差异为指导方向的教育:追求“女性特征”完善的教育目的观、强调“女性特征”的课程观和缺乏批判与创造性的女性教学方法论;并深刻阐明了性别正义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个人、家庭和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开放包容的课程观、鼓励发展的教学方法论、终身关怀的教育价值论,意图构建真正性别正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发达国家女性犯罪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壮大有其理论渊源,当然也存在诸多问题。西方女性犯罪学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理论整合趋势。西方女性犯罪学的研究也为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日趋严重的女性犯罪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是在批判和借鉴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派所创立的性别理论和“女性写作”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这一学派在否定精神分析学说性别歧视的同时,却又难以摆脱其阴影;在强调女性生理、心理特征时,却忽略了社会经验,因而其成功与困窘并存.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以女性主义意识和理论为基础的“性别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并在各个领域成为显学。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已有理论和知识系统的全面质疑和挑战,从认知意义上说,女性视角补充了一个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新的角度,至少可以弥补以往人类认识上的缺失,从而使人类认识系统臻至完备。女性主义伦理学及其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为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