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该重视从个人道德义务转向制度伦理的研究高国希(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博士)伦理与经济有着不解之缘。马克斯·韦伯曾说过,经济若不由伦理哺育,必无任何成效。在酉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支持经济成功的便是一种切合经济内在要求的特定伦理。韦伯这里指的当...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传统与现代化陈光金一马克斯·韦伯(MaxWeber)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的经典社会学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既享大名又多争论的社会学经典著作里,他发现,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派的教义,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因为他看到,这种新教伦理强...  相似文献   

3.
柯仲甲 《前沿》2014,(15):79-81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种解释维度对传统的“经济决定论”发起了挑战。韦伯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等概念及其历史过程进行了精到的解读。同时韦伯还表达了对“理性的吊诡”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逻辑结构比较复杂,人们在韦伯对其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没有清楚界定.时至今日,人们在韦伯是如何看待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仍然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书的论证逻辑,指出,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既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相关关系.就像幼蝉破蛹而出成为蝉的过程一样,新教伦理是广义资本主义精神的早期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抛掉宗教的外衣,转化为富兰克林式的狭义的资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精神兴衰历程的启迪——对韦伯和贝尔两部代表作的解读彭穗宁在探究支撑资本主义制度的观念文化问题的众多著作中,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享有极高的声誉。尽管这两位当代西方学者的思想观念、立场方法与...  相似文献   

6.
荣娥 《理论月刊》2009,(6):56-58
韦伯学说始终围绕"理性化"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从发生学意义上对西方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追根溯源,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促生了文化理性化,而文化理性化又导致了经济理性化即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细究韦伯命题的前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存在着一定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合法性论证之嫌.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析了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思想的缺陷,进而对其进行了批判。批判韦伯论述的研究视角单一性、"欧洲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对东方宗教伦理认识的粗浅性、忽视资本主义的贪婪攫取性、以宗教伦理解决资本主义困境方式的局限性、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矛盾性。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要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只能以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改造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包括伦理精神。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从正面论证阐述了新教伦理作为时代的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一原动力,阐述了个别社会形态中伦理精神与经济的关系,得出伦理精神是经济发展根本推动力的普遍性结论。韦伯看到了伦理精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他把伦理精神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最终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但他启示我们应该重视伦理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对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该培养公民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道德精神的发展和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只不过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的国家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有的国家(例如我国)迄今尚未实现这种转化。即便是在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的国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的材料说明,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救赎伦理以追求灵魂的得救为绝对价值,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信念伦理。只是到了中世纪晚期,经由路德宗、加尔文宗的新教改革之后,才使得“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0.
在韦伯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合理化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释放出的产物 ,即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卢卡奇把韦伯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 ,提出了物化理论 ,进一步深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力度。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批判。由于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局限性 ,所以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1.
韦伯伦理学说是当代"韦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韦伯伦理文本中的"诸神之争"、"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以及伦理理性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对韦伯伦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伦理是一种生活方式"命题的发掘,则为韦伯道德哲学的建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韦伯的学术研究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韦伯官僚制问题的论述必须放在其政治思想的总体视角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韦伯不仅指出了现代官僚制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并且在承认官僚制技术优势的同时指出了其政治弊端。随后意识到这种手段在德国缺失所导致的政治低效,也构成了韦伯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焦虑。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在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战后东亚经济的腾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论述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方面,韦伯的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性,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客观细致地分析韦伯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不仅关注他在分析问题时所提出的理论命题,而且也将关注他在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力图对相关的理论命题做出方法论层面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赵雪霞 《前沿》2008,(1):68-70
斯密问题从现有的资料看是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更为可信,对于斯密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争论争,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立论和统一论。当然也有中问派的观点,但影响不大。斯密问题实质上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矛盾冲突尖锐化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表现形式。作为当时最敏锐的观察家和深刻的思想家的斯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证明。说明斯密问题作为一般的经济与伦理或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是存在的,但在斯密本人那里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欧新教伦理和经济伦理是资本主义理性经济行为内在冲动力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注重人的现代伦理精神和伦理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论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评述了韦伯的资本主义发生命题和他的社会历史观,并对中国学者对韦伯理论的回应作了剖析.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会自发产生资本主义.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与东亚资本主义起源有关的东亚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关合法性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启蒙思想家一脉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正义、善、公共幸福等规范概念居于核心地位,规范主义是当时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范式。随着19世纪末以后传统规范哲学的衰落,以及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合法性概念的提出者韦伯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就成为合法性研究的主流范式。20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方先后出现了规范政治哲学和审议民主理论复兴的热潮。这两股浪潮为合法性理论开启了一种新的范式图景——程序主义合法性。程序主义合法性模式的特点是既重视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价值规范,同时更注重价值规范形成确立的实践过程——公共审议;其实质是主张经由审慎理性的辩论协商程序以达致一种“辩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在韦伯的学术研究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韦伯官僚制问题的论述必须放在其政治思想的总体视角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韦伯不仅指出了现代官僚制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并且在承认官僚制技术优势的同时指出了其政治弊端。随后意识到这种手段在德国缺失所导致的政治低效,也构成了韦伯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焦虑。  相似文献   

19.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政权建设”是西方学者解释欧洲早期民族国家形成的主流范式,西方一些汉学研究学者使用这一范式作为理论背景来研究20世纪中国的地方政权与基层社会。本文对这一范式能否适用于中国地方政权研究进行讨论。国家政权与地方政权在中国缺乏宪法意义上的明晰界定,而中国地方政权结构与能力的多样性,使得“国家政权建设”失去了西方原初的内涵。故本文主张用“地方政权建设”来解释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方政权性质、结构及行为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