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为平台的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影响和改变着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认识到网络媒体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世界各国的外交部门都在积极作出调整,试图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实现突破,抢得先机。美国是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务院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电子外交的外交部门之一。2002年,美国务院成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际战略及国际政治理念分析入手,对当代日本战略性外交及政治诉求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诠释。其一,日本的战略性外交作为体现日本主体性的、旨在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的对外关系样式,充分表现出力求摆脱"和平宪法"、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性政策取向。其二,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表现为:以解禁乃至行使集体自卫权,谋求日美同盟的对等性;通过价值观外交,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介入南海问题,离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关系;以激化钓鱼岛及东海问题遏制中国正当海洋维权,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等等,已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不仅严重破坏了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环境,而且导致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通过战略性外交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继续渲染"中国威胁论",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日本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演变做了考察,将英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分为借助国际组织支撑衰退中的大英帝国、以国际组织外交支撑"三环外交"、以及积极推进国际组织外交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中心三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新趋势作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后冷战时期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国际动因及其作用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国际秩序深刻变迁,整个世界变乱交加、势力重组、民心思变。本文拟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梳理中日韩三国之间由大国强权、资本势力、民粹主义交织而成的外交危机与舆论难题,重新认知与思考中国对日韩公共外交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建议,指出在推进对日韩公共外交时,应重视对日韩两国所身处的国际秩序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持续不懈地推动东北亚"去冷战化"和"去同盟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聚同化异、塑造共识,使之成为官方外交的有力支柱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日本"中道"外交构想源于战后吉田路线,2l世纪初随着自由主义思潮在日本的兴起,该构想逐步走向了政策前台.定位为"中道"外交的日本外交新战略,其核心是解决对美对亚政策的平衡,最终实现日本的"自主外交"目标,从而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大国",实现"普通国家"战略.新当选的日本鸠山政府作为"中道左派"政权,正在进行"中道"外交的实践,以求重新树立日本的新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在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在外交中的主体角色和策略行为的分析,来揭示其在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效应。本文认为:非政府组织作为非传统外交中的行为主体无法用"公众"一词来表达,非政府组织作为组织化的"公众"给国家政府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塑造和权威竞争上的压力;同时非政府组织还给国家政府的形象和价值追求塑造了评判标准;非政府组织的"逆外交"活动也使其在与国家政府的博弈中扮演权威和价值理念的主导者、灌输者和塑造者的角色。非政府组织在非传统外交中扮演的角色主要可分为三类:受国家政府委托或与政府有紧密联系,承担政府公共外交职能和任务;政治联盟或者伙伴,乃至是雇佣关系;跨国治理、跨国倡议或动员网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作用带来了重要的政治效应:即酝酿着新型权力政治、"逆外交"政治、社会中心政治的呈现,并推动国家政治向非国家政治演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改塑了世界格局,集信仰与组织为一体的各类宗教在国际、地区和国内政治中影响不断上升。在全球公民社会深入发展与各类大众媒体争相勃兴的格局中,宗教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其跨国性、草根性、议题包容性、目的和手段超宗教性、泛阶层化、组织化与弥散化相结合而重新纳入多国对外战略考量。各国在外交实践中正逐步打破数百年来将宗教边缘化的传统,宗教成为当前非传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在归纳作为非传统外交资源、手段的宗教在当前多国非传统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机制和政策层面分析当前各国如何运用宗教话语、采纳宗教理念和借助国内外宗教组织形塑大国外交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在国际及相关国家游说乃至引导或诱发社会运动;并进而分析其地位、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美国媒体与国际反恐联盟为个案研究,认为媒介外交与国家本体认知、国际形象的建构、全球政治体系的重组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而美国政府在"9.11"后对媒体的成功运用标志着媒介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外交范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国际秩序深刻变迁,整个世界变乱交加、势力重组、民心思变。本文拟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梳理中日韩三国之间由大国强权、资本势力、民粹主义交织而成的外交危机与舆论难题,重新认知与思考中国对日韩公共外交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建议,指出在推进对日韩公共外交时,应重视对日韩两国所身处的国际秩序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持续不懈地推动东北亚"去冷战化"和"去同盟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聚同化异、塑造共识,使之成为官方外交的有力支柱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试析日本的环保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与"和平、发展"并重的国际外交课题。日本是最早明确提出将"环境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政策范畴的国家。长期以来,它在全球环保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但日本的环保外交也存在诸多2多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安倍上台后,大力推行"主张型外交"。从战略层面看,"主张型外交"的政策出发点是追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意在表明日本不甘居于二战后长期形成的国际政治地位,要让世界听到日本的声音和主张。从政策层面看,"主张型外交"旨在改变对美"一边倒"模式,增强日本外交政策的感召力,突出安倍外交特色,其中也有对华牵制成分。日本外交的新变化体现出一定的创新和改革思想,与日本对国际形势判断以及安倍本人的保守理念有关。但是,"主张型外交"过分突出价值观因素,与地区一体化的大趋势相悖,而且具有很大的政策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强制外交与威慑一样,主要依靠武力的潜在运用或者说主要通过威胁使用武力,以达成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强制外交是冷战结束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现象,该术语也是当前西方国际关系和战略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重要术语之一.本文在剖析西方强制外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冷战后美国所实施的两个典型的强制外交案例,着力阐释当代美国强制外交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扼要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际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保守政治与外交处于转变时期。日本民主党当政后,选择了与自民党执政时期不同的外交战略与政策。鸠山内阁提出调整日美关系、重视亚洲外交和中日关系、建立东亚共同体等新外交政策主张。这些外交政策打破了日本传统保守外交,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东亚地区局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鸠山新外交还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其政策主张能实现多少,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宫笠俐 《东北亚论坛》2012,21(3):98-104
冷战结束后,环境议题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其纳入日本对外战略框架有着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以对外输出资本和环保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日本环境外交战略在树立环保大国形象及提高国际声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益性的实施方式并没有改变其作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性本质。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的国际组织外交颇具特色。自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的国际组织外交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选取了俄罗斯与联合国、世贸组织、欧盟和独联体这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特点,以及对非政府组织政策的变化,从政治、经济和区域性等几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充分利用与合作、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积极争取区域主导权是俄罗斯国际组织外交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外交正经历着从应对型外交向主动型外交的转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正在为各方所讨论、接受。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7月6日,主题为"中国外交新动向"的年度"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由国内17家国际问题教研单位联合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罗塞夫新政府在外交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巴西大选后新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作者分析了罗塞夫的对外政策定位,指出延续性是其主要特点;详细考察了新政府要延续的巴西国际角色定位及其相应的紧要外交议程。罗塞夫新政府在巴西的国际角色定位上将继续坚持"提升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大国"。为此,巴西新政府将积极参与拉美地区事务,努力在"金砖四国"和"巴西—印度—南非"等框架内寻求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支持,并将努力争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作者还从巴西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分析了新政府实现对外政策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马英九作为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在"5·20就职演说"中进一步阐明其"活路外交"政策,并通过之后在执政中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加以落实,自此马英九"活路外交"政策从理念的阐述开始进入外交实践阶段。"活路外交"政策作为台湾"外交"的新出路,正是力图建立两岸发展、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让台湾能有一定的国际空间,也就是"大陆同意的台湾参与国际事务"新模式,具体做法则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就国际空间展开谈判。随着马英九"活路外交"政策的清晰化与付诸实践,两岸交往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交往次数明显增多,交往层次明显提升,交往内容明显扩宽。  相似文献   

20.
巴西外交型智库对巴西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国内学者较少研究的领域,然而,全面理解巴西外交政策的制定,越来越不能忽视巴西外交型智库的功能和作用。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巴西自身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政治和利益团体开始关注巴西政府的外交政策,巴西外交政策决策过程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外交型智库在巴西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面对一些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巴西外交型智库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巴西外交型智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外交政策决策施加影响:一是采取多种公开手段向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普通公众传递智库的观点、主张和策略,二是作为政治沟通的有效工具,疏通利益表达并为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但是,巴西智库仍存在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限制性因素:外交政策决策传统的束缚,智库发展的资金限制,智库政策导向严重,巴西传统外交政策更多地关注欧美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