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也谈和谐     
和谐,是如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教育"、"和谐环境","和谐社区"等等,几乎到了有言必称"和谐"的地步。"和谐"是社会所关注,人之所向往。和谐的意韵厚重深远。和者,和睦也,强调和衷共济,谐者,相合也,  相似文献   

3.
刘天华 《理论学刊》2008,4(4):76-78
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维度,和谐社会理论是差异与和谐双重维度的统一.和谐,是多样性差异的协调平衡、共生和谐,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适度张力.当代社会和谐必须强调并确立"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6.
所谓"另类和谐集体"是指在一个单位,"一把手"等实权人物权力至高无上,事事说了算,下面的人全看他(他们)的脸色行事,集体讨论流于形式,凡事"一致通过",保持高度的"和谐"。"另类和谐集体"无疑是一个单位民主集中制制度得不到正常实行的体现。人的本性不喜欢有人提不同意见,喜欢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讨厌不合作是人之常情。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强调团队意识、整体观念,常常拒绝反对之音。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理那些与自己"唱对台戏"、妨碍自己发号施令的人。他们以团队精神之名义,排挤领导班子内部不与自己合作的成员。只有手下"噤若寒蝉""、鸦雀无声"或"一致通过"时,他们才会感到舒畅,并以为有了一个"和谐集体"。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整体协调.我们地矿部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地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辽宁是中共辽宁省委最近明确提出的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或者说决定性的是靠发展。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样,发展也是建设和谐辽宁的第一要务。真正发展才能真正和谐 建设和谐辽宁之所以振奋人心,其亮点在"和谐"。什么是"和谐"?这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协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关系和谐。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相似文献   

9.
正1954年,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陈云提出了"四大比例"的主张,即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要按比例发展。在"四大比例"中,陈云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就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农业问题关系到稳定的大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陈云强调,"对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如果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一旦城市用粮接不上,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心理和谐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标准由对立、分裂逐渐走向融合,使心理和谐呈现出由"群体形态个体"依靠宗教幻觉取得的虚假、低度和谐--"独立个体"依靠心理科学维护的适度和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体"心理完满、高度和谐三个历史阶段.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中国人,其社会人格受"物的依赖关系"型塑,不仅形成独立、自主、理性的人格特征,而且也使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异化,导致了现阶段特有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为此,须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引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个人层面改变资本、权力异化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构建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2.
物化思维和心化思维,究其实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主体说,是人被"物化";从客体说,是物被"心灵化",心化思维强调审美对象的心化即主体化,而物化思维则强调审美主体的物化即对象化."感物起情"和"心物合一"是物化思维在美学上的具体表现特征,道家的"物化"、"心斋"和"坐忘"以及儒家的"比德"和"天人感应"思想可谓物化思维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陈竟 《党的建设》2008,(3):21-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理念。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他物的关系来理解。我们知道,在宇宙间,既存在人、也存在他物。人与他物的关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相依赖,二是互相竞争。作为依赖的一面是指:人是从他物演化而来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物。而竞争的一面则是指:人与他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黄钟仪  黄悦 《探索》2006,42(5):124-127
本论文认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可以从"和谐人"的角度来探讨和描述,"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纵横向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论文认为"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内核和根本特征,探讨了"和谐人"的内涵,根据和和谐人的内涵构建了"和谐程度指数模型",以测度个体、组织、社会、国家的和谐度,并讨论了其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永东 《党史文苑》2008,(8):55-56,60
本文通过对贯穿<提纲>全文的实践观点的"三位一体"(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分析,试图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论述<提纲>所蕴舍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层次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大学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营造师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体氛围下,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杨光  高恒建 《世纪桥》2010,(11):42-43
古代赫哲族认为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具有同根性,处于天然的联系当中,老子将这种关系称为"人与天一"。"人与天一"是一种天人合一论,这种合一合于天,合于自然,其所提倡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然不分的自然状态,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是天人在相互协调中共生共荣。为了保护这种天人共生共荣、人类与自然和平发展的局面,古代赫哲族禁止利用人类的长处去恣意破坏自然界固有的秩序、残杀其他物类的做法。而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赫哲族传统文化又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积极的保护珍爱所处的地理坏境,这种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使得古代的赫哲族与地理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4)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依靠群众"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美丽中国梦,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新举 《求实》2006,(Z1):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是和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织在一起的,这四种和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大统一理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人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之流中.中国人观察宇宙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把天、地、人、心看成是由不同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