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红梅 《新长征》2007,(6):52-53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总理的话温暖民心、体察民意,似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华夏,也再一次将社会关注聚焦在农民子女、农民工子女。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我们必须通过打破体制性障碍,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等对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由于入学政策的相对宽松,近年来。大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到我校就读。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差.文化素质偏低.和当地孩子相比存在学习目的不明、上进心不强、品德行为不良等问题。如何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尽快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学校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财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经费划拨方式的不合理上,主要原因与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有关,应实行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已成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户籍制度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民办学校扶持、动态化的学籍管理、义务教育后就学分流等制度,形成完整的就学保障机制体系,以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农民工子女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憧憬与冲动,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近两年,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和平区砂山四校是市区最南端的一所标准化小学,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层次复杂,还拥有一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弟,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但学校却有着一个团结进取的党政班子,一个先锋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群体。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做时代先锋,创岗位示范”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政府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指出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蔡妮  黄连金 《世纪桥》2008,(1):110-1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却遭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他们难圆的梦想。为此,应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  相似文献   

11.
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长征》2007,(1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总理的话温暖民心、体察民意,似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华夏,也再一次将社会关注聚焦在农民子女、农民工子女。一、现状现今,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存在三种状况:一是跟随父母一起来到城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业农民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经受着自卑、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困扰。造成这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不平等的二元体制、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长期的性压抑、包工制的建筑制度等。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积极应对:打破体制障碍,体面劳动,实现尊重层面的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心理按摩,丰富精神层面的需求;取缔“包工制”,提高待遇,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解决夫妻分居,缓解“性饥渴”,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邹磊磊 《世纪桥》2008,(11):114-115
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被专家称为“弱势中的弱势”,其生存状况在男性农民工之下。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城市和谐,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应该强化政府的职能职责;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政府投入;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已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但是,教育资源在农民工子女和户籍人口子女之间均衡配置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转型,包括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提高其受教育质量、逐步向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为不符合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等.基于此,本文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个案,指出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转型遭遇到资源既有的制约、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阻碍,并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观、扩充教育资源的获取与供给、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被专家称为"弱势中的弱势",其生存状况在男性农民工之下.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城市和谐,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应该强化政府的职能职责;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政府投入;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6.
筱平 《奋斗》2006,(4):37-4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群又一群长期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渐渐地离开土地,涌入喧嚣繁华的都市中,他们举家迁移。长期漂浮在城市中,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中新生的阶层,被统称为“农民工”。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民工”自身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但是,他们身后另一个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被专家称为"弱势中的弱势",其生存状况在男性农民工之下.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城市和谐,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应该强化政府的职能职责;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政府投入;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闲暇生活的教育诉求——兼论新型农民工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多了,在享有闲暇的同时,却又发现拥有闲暇并不全是惬意,也有无尽的迷茫,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出现了"问题化"倾向,需要教育引导.同时,实现农民工生活有保障,并在城市里扎根,重要途径是提高其素质.指导他们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转变.这种新型农民工是对现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一种突破.充分合理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是实现这种突破的关键.开展农民工闲暇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农民工闲暇教育观念,明确农民工闲暇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农民工闲暇教育的主要我体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闲暇教育的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性政策,促进农民工闲暇教育的持久开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缺失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进城农民工的教育状况——整体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了农民向市民转化是否能够成功。农民工教育的缺失导致其职业分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生活方式处于边际性状态,难以形成市民观念,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所以我们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城市适应能力,尽快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市安民小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仪式。左家庄二小的同学和安民小学的同学结成了手拉手的对子。左家庄二小的同学们向安民小学的同学们赠送了10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和其他书籍文具,还决定帮助安民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这次活动就是全国城市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手拉手交朋友活动的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