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句子交际功能类型,疑问句既有以发问求取信息的真性问,也有借发问给予信息或提供服务的假性问。招呼——问候问这种礼仪性符号旨在提供友好情感态度信息,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形式问句。理性设问与抒情性设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提供知识类信息,有问也有答,后者借发问抒胸中块垒,答在问中,是言语组织的一种美学手段。反问句不仅在副词等词语组配、重音位置等方面与真性问存有语法差异,而且常可作否定回答,常能充当答句,多取问句的复杂形式,是话语衔接、展开或引发冲突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唐福珍可否成为孙志刚,促进修改城市拆迁条例?”现在,这个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答案。  相似文献   

3.
法庭巧辩 在20世纪50年代的约翰内斯堡,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黑人,问他最喜欢的黑人律师是谁,答案肯定是“曼德拉”。这除了他有勇气挑战种族隔离法令外,幽默亦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金明 《政府法制》2013,(18):18-18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 其实,他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得到那点“快感”。  相似文献   

5.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6.
近日,正在参加刑诉法修改的中国政法大学老教授樊崇义给我们授课时说道:今后,证据的修改要以物证为主。并要对所有的审讯录音录像。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地避免刑讯逼供及突审等现象的发生。刑讯逼供,刑法上已有规定,大家也耳熟能详、心领神会。但什么是突审,可能就陌生多了。辞典上找不到,外国法典和中国刑法典上也无据。但望文生义,肯定就是马不停蹄地突击审讯。报载河北“青纱帐谜案”,就是因为“干警们运用攻心战术和证据,经过一个星期的突审,这个凶残的犯罪分子终于供述了拦路强奸杀人的罪行”。揣想,这样的突审,无非就是接连不断地问,连天…  相似文献   

7.
姜汝祥 《法人》2010,(7):86-86
无数的中小企业都在苦苦求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业绩的突破。答案就是投资“良知”,活出“真我”。而在这一点上,最值得到我们学习的人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相似文献   

8.
常有朋友问我,一个软件企业步入市场经济之后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四个字: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基础:软件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它所创造、生产的是知识产品,需要大量的智力和财力的投入,而软件产品的商业化运作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是传统的有形资产无法比拟的,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软件行业显得格外神秘诱人。  相似文献   

9.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国情和时代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因为办理胥敬祥抗诉案,河南省检察院的主诉检察官蒋汉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名人”。蒋汉生在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付出了艰辛劳动,顶住了各种压力。当有人问:“既然有这么大压力,为何还要坚持抗诉呢?”蒋汉生这样回答:“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履行职责,就是要和错案较真儿,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好一个“较真儿”。检察官就是要和这样的错案较真儿,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用强有力的法律监督防止错案发生,维护司法公正。目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政法队…  相似文献   

11.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肯定不会选择举报。”因身份被泄露而遭致无限烦恼的举报人说。无助的他甚至问记者:“出国能躲得开吗?”  相似文献   

12.
奥运之美     
“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体育颂》。 也许这句话是对体育最经典的诠释。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人类永远也不会停下脚步。而奥运这种世界体育盛会,无疑是集美之大成者,她光彩夺目,倾倒众生。  相似文献   

13.
人们所争论的法律问题有正确答案?西方法理学对此颇多争议。否定论认为法律及其推理都是不确定的,因而无“正确的法律答案”可言;肯定论认为,作为整体的法律在实践中是统一的,也是确定的,最佳的法律判断就是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折衷论则主张把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立基于程序的保障和合理商谈的实现,从而协调法律的确定性和判决的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法律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评价这些理论观点,并明确指出,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是法治的理想之一,是权利保障的必然要求,但它们亦含有不确定的因素,而人类正好可以利用其不确定性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法律与生活》2011,(8):2-3
4月初,“公共财政”、“三公消费”、“公车改革”等关键词成为热点话题。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国家部委陆续晒出了自己的2011年部门预算,而北京率先公布了公车数量,从推进阳光财政的意义上看,无疑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信托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迅猛发展和适用,其所发挥的制度功能远非人们的想象能力所及,于是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引进信托制度。然而大陆法系国家在引进信托制度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那就是英美法中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和大陆法传统物权制度的矛盾和冲突。英国的衡平法是信托制度产生的摇篮,信托当事人对于信托财产所享有的“普通法所有权”和“衡平法所有权”是英美国家信托产生的制度基础,而传统大陆法系物权法又坚持严格的“一物一权原则”,于是人们不无疑问:大陆法系国家是否具有信托制度生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谁是当今世界最风光的人?”最有可能的答案之一是“总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想到,总统这个职业是个风险很大的活计。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这种礼治,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的法学理论,其整个体系和一系列原则都是封建主义的,但这样说,并不排斥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颗粒。孔子关于司法道德的论述就含有这种颗粒。孔子的司法道德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关于“治人”的主张。按照孔子的设计,“治人”,是“仁以为己任”(《论语》),有高尚道德,能公平执法,把国家治理好的人。这种“治人”所应具备的司法道德,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大李 《西部法苑》2001,(8):56-59
岁数,就是一个人的年龄。见了幼儿问句“多大了”、遇到老人说声“您老高寿”,是国人寒暄的套路。当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习惯:对少女以上、老妇人以下的女性,是绝对不可以敢问芳龄几何的,这就如同不能随便问一个男性钞票多少一样,犯忌。任何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张社会关系的大网之中,在这个网上,每个人都成为他人不能替代的网上之结。诸多法律制度往往与岁数相关,各种年龄代表着相应的法律意义:宪法的、刑事法的、行政法的、民事法的等等。  相似文献   

19.
姚敏 《法制与社会》2012,(8):215-216
《世界人权宣言》将居住权明确为一项基本人权,“住有所居”也已经被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既定政策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了出来.保障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是社会主体均衡分享土地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以“居者有其屋”为内容的各种居住权保障制度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政府的这种关注民生的政策导向无疑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复仇之地     
肖军 《法治纵横》2013,(24):28-29
天刚亮,老于就被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了,处在“隐退”状态的老于还坚持着24小时开机的铁律,他知道这种时候打来的电话肯定没有“好事”。电话是县局刑警大队黄大队打来的,黄在电话中有一句没一句闲谝着,无非是问些老于在基层挂职的近况,但老于在电话中听出对方情绪不高,说起来黄大队是老于手把手带出来的,因此老于打断他的话头,劈头问了一句:“是不是有啥棘手案子了?”电话那头黄大队只好苦笑着承认:“什么事都瞒不过师傅,是有一个蹊跷的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