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持械聚众斗殴是聚众斗殴犯罪的加重情节,依据《刑法》第292条的规定,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持械”,关系到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轻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刑事司法指南》第24集刊载的刘晓松撰写的《聚众斗殴罪若干事务问题研究》一文中谈到了对持械聚众斗殴的理解(详见该文p36-37),在此笔者结合司法实践也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高婕 《天津检察》2008,(1):54-55
在日常审查起诉的过程中,聚众斗殴罪是多发的一种犯罪,由于《刑法》第292条对该罪罪状未作具体描述,目前就该罪名亦无相关司法解释,故司法实践中对该罪名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笔者在承办该类案件的过程中也时常产生一些困惑,是不是只要是一方纠集三人以上对他人进行殴打的都认定为聚众斗殴罪;是不是该类犯罪的发生场所可以是任何场所;是不是只要用了任何器物对他人进行殴打,就足以被认定为“持械”。实践和立法原意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法学理论对司法实务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健 《广东法学》2002,(1):7-13
透视现已查处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案件,“家庭型”共同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受贿犯罪的一个新动向,特别是在高级国家干部受贿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成克杰、张德元等案件。“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由于犯罪主体关系的特殊性,它比普通的共同受贿犯罪更具复杂性,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刑法有关条款的理解和对共同犯罪理论的具体应用尚存争议,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具有共同受贿行为和共同受贿故意,已成为当前困惑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对“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求有裨于司法实务。  相似文献   

4.
许岳平 《法制与社会》2010,(26):71-71,81
当前,聚众斗殴案件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案件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上聚众斗殴案件也时有发生。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公检法三家对该罪的主体认定、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等问题认识不一致,致使一部分该打击的犯罪没有得到及时打击,不但放纵了犯罪,影响了地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拟从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说开去,结合现有法律规定,探究立法本意,对如何正确适用法律打击此类犯罪作简要探讨,以利于今后执法部门更有力地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日益增多,尤其是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司法实务中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案件如何认定以及裁量存有不少争议,本文将从实务的角度中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中出现的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聚众斗殴罪在司法实践中案件所占比例较高,是普通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始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由于聚众斗殴犯罪本身的复杂性、法律规定本身的不完善和法理理解的不统一,从它诞生之日起,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便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地方司法更是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准确、公正处理。本文以当前的司法实践为视角,力图通过对聚众斗殴罪的本质特征、认定的争议问题、加重情节的理解及转化犯的适用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翟路  樊洪 《中国检察官》2011,(11):65-67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是司法实务中较为常见的共同犯罪案件。面对此类形式工整的共同犯罪,较为庞大的涉案人群,较为复杂紧密的分工,每个人员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其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对犯罪结果的助益程度.以及主观上对犯罪结果的追求或放任心态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相当部分受贿犯罪案件是在纪检机关"双规"突破后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而对"双规"期间如实供述罪行能否视为自首问题,司法解释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界与司法实务又存在分歧,直接影响到对该类案件的量刑及同类型案件的处理。本文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对纪检移送检察机关的受贿犯罪案件自首的认定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聚众斗殴和故意伤害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两种犯罪,二者都属于暴力打击型犯罪,就其实施犯罪的手段来看.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即均可能造成他人身体轻伤以上的后果。因此,实践中一些案件究竟应该定聚众斗殴,还是故意伤害,常使办案人员感到困惑,确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杀人犯罪人参与刑事司法是指在情节严重的杀人犯罪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尚未死亡的前提之下。对于在案件中杀人犯罪被害人死亡的情况自然主动被排除在情况之外。而对于杀人犯罪案件中杀人犯罪被害人尚未死亡的情况下,犯罪被害人是同犯罪人最了解案件发生的原因、案件经过以及产生的后果等情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刑事司法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对犯罪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处。首先,这是犯罪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主体和当事人地位的必然要求;其次,犯罪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地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程序原则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也是恢复性司法模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3,(33):72-73
我国西北地区毒品犯罪案件逐年增长,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的刑事推定问题目益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对推定确认案件事实的特殊方法展开了初步研究,刑事推定制度及原则是诉讼证明的替代方法,与无罪推定、有利被告人原则并不矛盾,它利于解决司法实务中突显的问题;加强对西北地区毒品犯罪案件中刑事推定的运用,与其他禁毒方法、政策综合运用,以期部分解决该地区的毒品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网络行业的快速发展,涉网络犯罪案件逐渐增多,网络犯罪的新手段层出不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威胁。其中,一些新情况无法完全通过传统的法学理论解决。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今网络犯罪形式多样,司法实务中关于网络盗窃与诈骗犯罪手段竞合的司法认定,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型司法是最先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得到全面实现的;恢复性司法的首次全面实现必定是在青少年犯罪领域。  相似文献   

14.
股票犯罪案件适用法律问题探讨郭晋涛,杨联民随着股票犯罪案件的日渐增多,对一些犯罪案件如何适用法律出现了不少争议。为正确查处此类案件,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司法实践,就股票犯罪涉及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作些探讨。一、关于股票贿赂案件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准确认定股票...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往往伴随着贪污犯罪、贿赂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发生被揭露出来,检察机关单独查办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案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认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构成要件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笔者仅对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素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纠纷的凸显期,新类型、敏感性的案件不断增多。如何妥善处理好敏感性案件,是长期困扰办案法官的一大难题,也是司法实务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但不管是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对此类案件处理对策的研究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从审判实务入手,在回顾近年来发生的若干社会敏感度较高的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敏感性案件的内涵和外延,思考当前司法处理敏感性案件的得失,进而提出司法解决敏感性案件的对策与构想。  相似文献   

17.
钟燕 《法制与社会》2012,(33):210-211
本文以所在部门近两年来审查批准逮捕的156件赌博犯罪案件为基础研究材料,对农村赌博犯罪的若干问题及如何预防控制该类犯罪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对司法实务及解决花都区农村地区社会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拐卖妇女的犯罪是我国司法实务中多发的犯罪,重视该罪司法认定的研究对于惩罚遏制此种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拐卖妇女罪的在几种形态下的认定做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吕臻  邹丽  马康 《法制与社会》2012,(12):171-172
毒品犯罪案件是各个地区较为多发的一类刑事案件,以深圳市某区为例,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司法统计、调阅案卷及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毒品犯罪情况进行调研,归纳了毒品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总结近年来打击毒品犯罪案件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打击毒品犯罪的司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平志 《法治研究》2008,(12):69-70
持械聚众系聚众斗殴罪的加重情节,对持械聚众的司法认定是当前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对“械”的认定标准、是否要显示“械”及部分人持械这三个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