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与《太阳照样升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乔治·桑的自传《我的一生》开创了女性自传的先河,她也被称为了“女性A传第一人”。自传不仅是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资料,更是作者实现身份认同、自我认识的方式。本文将以自传中的身份建构为立足点,从自传写作的动机、自传中的身份意识、自传事实的选择等三方面对乔治·桑自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程平 《法国研究》2015,(1):1-11
《查理周刊》继承了其前身《切腹》杂志目空一切、尖酸刻薄的精神,是法国颇具激进自由主义传统的讽刺性杂志。它用大量篇幅刊登一些搞笑、伤人甚至蓄意挑衅的漫画,讽刺极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总统、富商、各种意识形态等。在《查理周刊》遭受伊斯兰极端分子恐怖袭击的大背景下,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前世今身可以分析《查理周刊》在法国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和社会氛围,揭示该刊在法国民众中的影响力和象征意义,并表达作者个人对"我是查理"和"我不是查理"这两个貌似矛盾口号的独立思考:前者是捍卫言论自由的誓言,而后者则强调的是对言论自由这一原则不同维度的微妙理解,探讨的是新闻自由背后的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4.
《欧洲研究》2008,26(2):53-65
  相似文献   

5.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法国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La Mé lancolie des fast foods)、《艺术家的中学》(Le Lycée des artistes)、《从一生开始》(Depuis route la vie)、《巴黎式婚姻》(Mariage à la parisienne)、《身体》(Physique,2005)、《之前、之中、之后》(Avant,pendant,après)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翁俊 《新民周刊》2015,(1):13-13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坐船出海,被一头巨大的鲸掀翻了船,然后又被它喷出来的水柱给搭救。那场面太过浪漫,以至于这次去台湾旅游,就想来个“赏鲸”之旅。 除了宜兰,我们要去的花莲也有“赏鲸公司”,每天都有很多固定航班。在问过公司导购并得到“放心不会晕船”的答复之后,我带着我妈按时抵达了游轮码头。  相似文献   

7.
阙政 《新民周刊》2015,(22):82-83
没有指挥可以让乐团的12名成员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在乐谱的技术处理和诠释方法上达成一致,最终产生一种超越传统却出人意料的演出效果。提起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不用熟知古典音乐史,脑海中也能回荡起熟悉的旋律。这部旷世杰作被录制成唱片后,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2500万张,这不仅创下了世界古典乐唱片的销量纪录,也使得《四季》成为古典乐曲目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享誉全球。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9.
谷崎润一郎发表于1942年的随笔《昨今》,回忆了旧友田汉、欧阳予倩和郭沫若,并谈及胡适、周作人、丰子恺和林语堂四人的创作。这是抗战时期一份带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独特述评。《昨今》既抒发了对旧友的思念与关切,也表达了个体在特殊时代的复杂感受。同时,《昨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一时代的日本解读中国的视角,对窥探战时日本文坛的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与接受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公元 《法国研究》2001,(1):162-163
一部书代代相传 ,任何一个国家都翻译出版 ,都受到欢迎赞美 ,都被人们当作心爱的东西传阅收藏 ,那就是真正的永久不衰的艺术珍品了。对这样的著作 ,我情有独钟。这次 ,我有幸策划编辑出版了这样的丛书。有人说 ,《巴黎圣母院》出版过多少版本了 ,不再新了。错了 ,认为已有出版的就不必再译 ,再版 ,那是很短视的。安少康先生翻译的《巴黎圣母院》,我今天作为它的第一个读者 ,有种不知有多新鲜和多美好的感受。一则是因为自己久有之愿成为了现实 ,二则是这部书确实有太强的艺术魅力了 ,怎么好比呢 ?拿什么艺术品来比呢 ?达到了美的极至 ,可谓…  相似文献   

11.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王琼 《法国研究》2002,(2):108-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只掌握语法 ,记单词 ,讲一口较为流利的外语 ,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 ;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教授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 ,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 ,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授和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没有文化便没有语言 ,没…  相似文献   

13.
蒲志鸿 《法国研究》2001,(2):99-107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文艺复兴,沙龙文化,法国大革命等,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非意愿回忆”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事件”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德勒兹的理论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进行“德勒兹式”的重新阐释,将“非意愿回忆”理解为生成性的“事件”,从感觉与时间这两个角度来试图说明非意愿回忆是如何可能的。那么我们将看到:一方面,对感觉的把握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是深入到其潜在的可能性维度——组成感觉的情感与觉知这两个方面也由此突破日常现实中的感情和知觉,使得在记忆中生成的诸多形象得以摆脱静态的具象化思维的桎梏,通过一种未确定的、暂时性的身体状态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记忆的重现给了我们理解时间的另一种可能的契机,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依次进场,非意愿意义发生的瞬间意味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持存。追忆在实质上并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朝着未来向度的创造和生成。  相似文献   

15.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6.
重大事件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从城市诞生开始,火山、地震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中世纪以来,塞纳河洪灾问题不仅一直困扰着无数巴黎人,还对巴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当时并未得到国家或者是塞纳省该有的重视。直到1910年塞纳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给巴黎造成巨大的破坏后,巴黎当局才开始对塞纳河洪灾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市民也开始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塞纳河。此外,洪灾后除了对城市进行善后处理外,巴黎市政当局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塞纳河的治理,并对原有的部分市政设施进行了改进。由此可见,1910年爆发的特大洪灾引发了法国政府对城市灾害的重视以及洪水事件对巴黎市政建设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伏尔泰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反对基督教,主张自然神论,提倡宗教宽容以及贬低犹太教这四个方面。通过伏尔泰对宗教的四重认识,我们既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也认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相似文献   

19.
张微 《法国研究》2003,(1):69-77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指出 :“波德里亚和哈贝马斯的近作都有一种优先考虑符号交换而非劳动的倾向。两人都把批判理论的范围扩展到能够涵盖语言现象……。表意方式变得与生产方式一样处于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与哈贝马斯相比 ,波德里亚描述的符号交换理论暗含着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这一新的表意方式并不依赖一个新型主体观念或者对理性的一种新认识。相反 ,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交流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能指将会在交换过程中直接生成 ,并与所指的指涉对象紧密相连。”①这表明 ,在波德里亚看来 ,符号交换较之于社会生产方式无…  相似文献   

20.
张璐 《法国研究》2008,(4):110-112
10月25日下午,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化学者、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中欧关系——面向新的产业模型”的座谈会。斯蒂格勒先生的讲话明白晓畅,谈笑间灵趣横生,亦不乏敏锐的洞察力,其优雅的语言,雄辩的口才,广博的智慧让听众们沉醉不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