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三笔记本第三个“补入”的第六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什么在手稿的最后会突然想到批判黑格尔?在传统的研究中,大多数理论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突然转向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只是作一般理论渊源的澄清。在这里,笔者以为,传统观点有失偏颇。马克思在第三笔记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角度,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批判,而且这种批判是一种逻辑方法上的批判,可以说,此时的马克思还不…  相似文献   

2.
邵永选 《理论月刊》2012,(10):11-15
在《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认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基督教不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黑格尔使宗教走向了哲学,他用从宗教背景中引出的概念来探讨历史,但是他的唯心主义却使他难以理解和把握历史的现实性。费尔巴哈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回归自身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但是,对这些概念的使用他却不同于他们。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后基督教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在解释人类生存时的作用的学说。马克思把异化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主题带到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但是,一旦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学说转向对于一种社会科学的时候,它就陷入了机械的唯科学主义的危险之中。在笔者看来,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以及他从基督教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尝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很注意异化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当时德国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异化理论的思潮。青年马克思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把哲学、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异化理论联系起来,特别是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被当作经济研究的中心概念使用。因此,当《手稿》1932年公开出版以后,异化问题便成了全世界学术界和思  相似文献   

5.
朱虹同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论纲》一文(见《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4期,以下简称朱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只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不符合马克思对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因素的分析。”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理论,我认为他的这一提法是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6.
吴鹏同志题为《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吴文”,载于《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三期),对哲学意义上的“无限宇宙”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吴文试图以物理学的有限宇宙来否认哲学的、无限宇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与世长辞了。黑格尔终身从事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著述了大量哲学著作,从他去世后一年开始出版的《黑格尔著作全集》有二十卷,新修订版的《黑格尔全集》有三十卷。黑格尔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哲学遗产,这在马克思以前的全部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如何看待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自他逝世一百五十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我国哲学史界中,对黑格尔的评价,也是有分歧的。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评价的分歧,来自黑格尔哲学本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马恩选集》第3卷,第64页)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就是他的辩证方法的革命性和哲学体  相似文献   

8.
董德刚同志《论人在历史中的选择》(见《党校论坛》1991年第7期,以下简称董文)一文,不失为一篇颇有新意之作,读罢深受启发。但也觉得该文对“人的选择”概念的界定对“人的选择的客观前提”的理解,有待于进一步斟酌。另外,该文对人的选择活动的规律虽作了一些探索,但也有待于进一步说明和  相似文献   

9.
仰海峰 《长白学刊》2001,42(1):59-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费尔巴哈哲学被当作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独立的中间环节。以至于认为:没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哲学。实际上,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有限的影响,不是他的唯物主义,而是他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宗教的本质的批判,是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1895年2—3月间,恩格斯为在柏林出版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一篇导言,这篇导言是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的最高思想成果。1986年第一期《社会主义研究》上,刊登了王克安同志的《恩格斯“政治遗嘱”的命运与“欧洲共产主义”的前途》一文(以下简称《命运与前途》),指出应对“导言”高度重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对于恩格斯晚年如何看待合法斗争、“导言”的本意是什么等问题,笔者不能同意《命运与前途》的观点,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马克思接受黑格尔的学说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的,从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黑格尔的转变过程,崇尚理性精神的现实需要,使马克思逐渐抛弃了自己过去推崇的理想原则,靠向了黑格尔。在《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反映了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文稿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初建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式的概念辩证法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一态度不仅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更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的贫困》中。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并不是基于唯物主义立场改造了辩证法并对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进行批判,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辩证法本身的观念性,其中包括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及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的双重批判,因此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本质上属于对思辨哲学批判的继续。基于这种立场,马克思区分出三种社会历史观,即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观念中进行的历史和蒲鲁东先生的历史,而此时的马克思坚持的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后两者都被纳入到了马克思的批判范围。用辩证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为此时的马克思所否定。可以说,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处在一个对辩证法的激烈批判期。但是这个时期对于马克思建立后来应用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原点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15.
把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长子继承制”的批判置于现代性政治语境下进行探讨,可以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致力于和解现代性政治分裂本质所带来的诸种社会后果。但二人给出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存在重大差异:黑格尔以代表普遍性的伦理实体“国家”(“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在构成部分),去调节和规范重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市民社会。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并不具有其原本企求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其“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最高级形式,即独立自主的私有财产。它潜在地隐含着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以及前者支配后者的关系。因此,就本质而言,黑格尔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并不成功。青年马克思坚信,现代性政治的真正和解方案,只能诉诸意味着政治国家消亡的“真正的民主制”,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刊登了郭湛同志的《哲学的本性与前途》一文(以下简称郭文),读后深受启发。但对文章中的有些观点,我们有不同看法,现写出来,就教于郭湛同志。 首先,谈谈如何看待哲学本性问题。郭文说,“哲学其实并非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热爱”,“所以从本性上讲,哲学首先是一种情感”,是“爱智慧”。显然,  相似文献   

17.
周怀玉同志(以下简称周同志)在《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5期上撰文“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为民作主”的关系。文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以及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这些思想,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周同志完全否定“为民作主”口号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把它与社会主义民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是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相径庭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看法欠当,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无疑是后人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而其中异化理论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发展问题业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联系现实重新解读与思考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文本,我们会获得一些新的启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再认识在《手稿》...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评价众说纷坛,颇多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手稿》所体现的世界观的认识有重大分歧。有些人把《手稿》的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高峰,后期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背离”了人道主义,因此他们希望“回到”青年马克思;有些人则从相反的角度也把《手稿》的世界观归结为基本上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断言它在历史观上仍属于唯心主义,认为从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开始,马克思的世界观才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两种立场  相似文献   

20.
去年9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哲学,向马克思恩格斯实践人类学的回归》‘(以下简称《回归》)的哲学著作。这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探索的哲学专著。该著作有30多万字,作者马建民。此书看后,让人耳目一新,深省不已。一、关于实践人类学的称谓作者把书名取为《哲学,向马克思恩格斯实践人类学的回归》,说明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本来就是实践人类学。作者认为,不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来讲,还是从现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人类学是再恰当不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