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践 《理论学刊》2007,(1):39-42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五四"自由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不仅影响了一代"五四"人,而且对"五四"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四"自由精神的现实诉求是实现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五四"人对自由平等的权利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寻求中华民族自强之路是其真正主旨.重新审视"五四"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提供了道德基础,更为现代生态学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与道家是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两大学派,但就美学而论,儒道美学虽有差异,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融通之处:在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方面,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虽然对“道”的涵义的阐述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在审美观方面,道家基于对自然之道的推祟,强调“大和”之美,而儒家则出于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强调“中和”之美,但二者对“以和为美”的目标的历史追求又是一致的;道家和儒家分别以“大和”和“中和”的概念来标志自己的审美观,对怎样安顿人生,疗治社会各自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其最终目的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扰攘纷争的社会获得永久的和谐与安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生态警告频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自然不再沉默忍受,并且加快了对人类报复的步伐.学者们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纷纷从马恩等大师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还可以在儒道两家的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自由观以知识论为根基,企图以理论静观方式把握世界的终极存在和本体根据,这样板易将人视为被决定的概念性存在,走向自由的反面。马克思以其生存论立场,将自由建立在以实践为根基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将自由理解为人以其自主创造性活动摆脱外在束缚的生存方式.从而拯救了自由。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灿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弘扬和批判继承,而不能简单抛弃,现代化建设需要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要取其精华,顺应时代要求对其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逍遥"一词并非如向秀、郭象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通过儒家与道家在生死观、名利观、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方面的博弈,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沉淀和熏陶,使得全民族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个人品质、思维方式等逐渐趋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度与风骨,成为中华文明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其系列讲话中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基因",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国家治理、邦国交际等方方面面。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具有支撑民族独立、维系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意蕴。中国精神传统基源的现代转化与价值意蕴的深度开掘,要求不断培育和养护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这也反映在他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他批判继承了儒、道、佛三家主体性思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人定胜天、知行合一思想;道家的辩证转化思想中坏事变成好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佛家的心学思想都分别被毛泽东所批判吸收,构成毛泽东主观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如定光古佛、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有着佛、菩萨的形式,但神明的功能及信众对它的信仰心理和祭拜仪式都与道教无甚区别.这些信仰大都奠定于唐宋时期,当时福建开发程度低,巫文化氛围浓厚,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纷纷以巫术道法树立威信、吸引信众,其佛学、禅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见佛道不分的民俗佛教.认清这点,对于我们认识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属为了避免隋朝二世而亡的厄运,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和谐思想,结合当时政治实践,对治国理政方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政与时、君与臣、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运用古代和谐思想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成功范例,为后来的施政者所称道,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的士人在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时,转而寻求道家思想的支持,但儒家思想的影响又使他们感到矛盾和痛苦。因而诗中多处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与道家的“人伦中心”与“自然主义”两种生态价值观的对立,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两种基本价值选择;特别是道家“物无贵贱”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互为主体及主、客体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目的性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强调整体统一、偏重直觉体验、崇尚中庸调和、侧重内倾意向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创造功不可没,但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等诸多弱点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并借鉴西方思维方式长处的基础上,确立起富有个体独立性、科学理性的、求异多向性和发散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活跃创新精神、加快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9.
旅游形象设计关系到旅游地的发展,影响着旅游者的出行计划。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具有旅游形象背景上的鲜明优势。同时,由于观念及旅游开发定位方面的偏差,旅游形象的塑造目前还很不完善。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是关系山西省旅游资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