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是邓小平对集权与分权、收权与放权关系问题的集中概括。“权力过分集中”有三种表现:在横向关系上非党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纵向关系上地方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领导机关;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者个人。因此,必须通过政治体制首先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宪法思想中有关于权力必须受制约和监督、“民权”和“政府权”互相牵制的内容,这与我国现行宪法不谋而合。然孙中山的政府权力制约思想有他的英雄史观和阶级观念所造成的局限。本文从“民权”与“政府权”视角,揭示了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  相似文献   

3.
宋念申 《外交评论》2010,27(2):48-56
中美“文化冲突”有四个表达层面。国际关系学者多从权力角度审视“文化冲突”,但这只强调了文化的权力功能,没有涵盖文化的其他特质。文化是社会历史现状的内在表达,没有清晰的疆界,文化之间并不必然对立。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灵活的、解释性的力量,既可以恶化冲突,也可以强化合作。文化可转化为权力,权力也改造着“文化”。“文化冲突”本质是权力冲突,因此不能指望以文化交流来消除冲突,更不能简单认为文化的外在传播体现了本国的软权力。但文化又是一种实在的力量,文化资源是公共性的,要让它成为实力,必须加强文化研究和建设,并与开拓性的政治实践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司法腐败”的提法这几年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虽然其用意在于揭露和打击司法中的腐败现象 ,维护司法公正 ,但由于其语域范围过于宽泛 ,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不好的社会效果。一、“司法腐败”的提法不够准确“不被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腐败是权力的腐败 ,制约是对权力的制约。制约权力防止腐败的对象应是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近几年来 ,媒体在论述“司法腐败”时 ,也都是以个别案件的枉法裁判和个别法官的不廉行为为根据的。而“司法腐败”把权力腐败与权力部门相混淆 ,把个别人的腐败行为与司法制度的需要完善相混淆 ,是从个…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和发展时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方式和执法手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孙中界”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度的质疑,以“钓鱼执法”为例,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行政执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红 《理论前沿》2001,(24):21-22
(一)首先要弄清国家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是什么权力现象从古至今的客观存在 ,说明人类社会需要权力 ,权力也是人类组织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本身就表征着权力的客观属性 ,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此 ,权力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而不断演化的文明形态之一。从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权力现象的发展演变看 ,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有多种多样 ,有所谓“神授权力”、“天授权力”、“君授权力”、“世袭权力” ,也有以篡位、政变、暴力、掠夺等方式取得权力 ,这是权力的非法治状态。近代以来 ,随…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决定政府转型目标的实现。政府权力法定,政府权力与责任相辅相成。我国近年行政学界流行的“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论,从法理、管理、哲理等角度看值得商榷。加大改革我国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促使政府政治化权力转为法治化权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政府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权力制衡”原则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和无谓的利益冲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批判吸收西方国家分权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权力制衡”政治体制,这对防止政治专制与腐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只要孩子们安全,我就放心了。”春节过后,突降一场罕见的大雪。大雪之下,黄石市西塞山区田园社区党委书记周静最挂念的还是社区的孩子们。一大早,她就来到了脑瘫儿童念念(化名)家里送去了温暖的棉衣。  相似文献   

10.
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在选人用人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组工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有关“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这一表述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有一个变化过程,表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国家与国家机关两个概念并不是同一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刑法意义上的“职务”具有明确的法定权力和义务,与一般意义上的“职务”相比内涵较窄。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身怀利器,谨慎用之。面对知识精英,最好不要用之。精英分子骨子里蔑视权威,有天然的“平等思想”与“民主意识”;不会接受“科层制”,十分反感等级结构。管理者要彻底放弃依靠“权力”,对精英团队进行“科学”管理的企图。万不能依赖权力与控制系统,操纵与驾驭知识劳动者;尤其不能像个建筑施工队的领班那样,按工程进度进行“派活”,施以严格监控。  相似文献   

13.
人与法在“本位与工具”视角上形成了“法本位”法理命题。法律在其“工具性”上,首先是“以人为本位”,即人与法在本质层面上是“人本位一法工具”的“原生关系”;进而,在法治社会,法律又在其“权威性”上,升华为“法本位”,即人与法在运作层面上是“法本位一人工具”的“转换关系”。法律的至上权威,需要权力授权渊源上的民主性强力支持。当然,在立法和本质层面上的“人本位”永不能被替代。有了“法本位”这一“人本位的有效化身”,则“以人为本”也就获得了其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警察权力制约的若干“瓶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司法权控制警察权 ,加强对警察权力的监督 ,本是法治社会下对警察权的行政本质深刻认识的结果。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稳定压倒一切”的当代中国 ,司法权控制警察权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瓶颈” :司法权控制警察权与社会学、管理学、司法机关的工作实践和法治社会的必备条件以及当代中国国情等宏观因素存在着冲突之处 ,这些冲突之处又反过来阻碍着司法权控制警察权的进一步推行。  相似文献   

15.
<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是我党建设、反腐倡廉的根本措施.历史经验证明,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必须强化对权力监督.在对权力的监督中,对“一把手”掌权、用权的监督是关键.因为“一把手”是各权力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是各级权力的顶峰,在权力中处于关键地位.江总书记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的工作如何,班子状况怎样,同‘一把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权力异化与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官本位”和“金本位”并存,公共权力异化导致严重的腐败。腐败模式从“权力主导型”向“金钱主导型”过渡,威胁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权力异化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与现实根源,我们要从源头上防止和消除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上法院告你”的案例,笔者指出:在纠纷解决中,对“事实”及其解释的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司法”权力,对此权力的主张影响着纠纷各方对“事实”的理解及纠纷解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批评了只关注“自上而下”的司法权力的法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秘书腐败”是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领域的焦点之一。从管理学角度看,在我国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秘书不是“官”,本身只有很小的职权,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秘书往往拥有相当大的影响领导决策的权力。一旦这种权力使用失范,就容易导致“秘书腐败”。“秘书腐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往往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并带来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与防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机制的冲突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一般社会关系及法律关系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行政执法 ,作为一项社会控制工程 ,既规范保障行政权力的运作 ,又控制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 ,其最终目的是保障特定的利益。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 ,由于外在和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应有的利益观 ,内部发生“细胞”恶化或产生“蜕变” ,外部受到“冲击”或发生“冲突” ,最终导致利益观的“变异”———把握驱动行政执法中客观存在的执法者利益观的“变异…  相似文献   

20.
吴柯 《理论前沿》2009,(24):35-36
“权力暴富”者是借助权力掠夺和侵吞社会财富的“暴发户”,是寄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毒瘤”。他们既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不是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促进者,必须对其进行深入治理、严厉打击。从根本上治理“权力暴富”现象,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