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任何思想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下产生、并为它服务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儒法斗争为中心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特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秦、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儒法斗争也就结束了。但是,“四人帮”  相似文献   

2.
“四人邦”为了篡党夺权,借评法批儒大搞影射史学。影响之下,美术界出现了一些文章,“就儒法斗争的脉络去重新考察美术史”,去找“儒法斗争在美术史上的反映”,几乎遍于各代,而观点错误,史实不符者甚多。本来对汉代绘画没有影响的王充,被说成对汉画影响很大,就是其中一例。为了澄清史实,明辩是非,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直接对立的两个学派,也是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两个学派.儒家主张的礼和法家主张的法,是两派对立的核心内容.后人在论及儒法两家的主张时,有的总是过于注重它们对立的、差异性的一面,而往往忽视它们之间在实质问题上的某些共同性的、相似的东西.所谓“批儒评法”斗争,更将此倾向发展到极端,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儒法两家的科学认识.本文拟从法律思想史角度来探讨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的异同,对进一步肃清“批儒评法”给  相似文献   

4.
十恶     
《法学》1983,(1)
“十恶”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律规定的“重罪十条”。隋朝正式把它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清代。“十恶”是(一)谋反:企图推翻封建统治;(二)谋大逆:毁坏皇室宫殿、陵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第三阶段的儒法斗争,从宋朝(公元九六○年)建立,经元朝、明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约九百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地主阶级已经走下坡路了,愈来愈反动、腐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更突出;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中、小地主阶级则要求削减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反对兼并土地。到了明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  相似文献   

6.
荷花佛教寓意在唐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有“不不染”与“而不染”两种发生途径。中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变化、禅宗的兴起,荷花“不染”的发生途径呈现了从“隔”(“不不染”)到“即”(“而不染”)的总体态势。到了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荷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指出“向上一路”,荷花成为士大夫人格象征。此外,在中国学中,“青泥莲花”特指有才德的妓女,这是荷花佛教寓意在中国“向下一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秦王朝建立后到西汉中期,地主阶级正处在上升时期。儒法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儒家代表了奴隶主复辟势力。这一时期儒法斗争的焦点:是坚持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还是倒退回去搞奴隶制的分封制;是坚持统一,还是搞分裂,这是关系到国家制度和政权性质的根本问题,是一场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法家代表人物有秦始皇、李斯、汉高祖、吕后、贾谊、晁错、汉武帝、桑弘羊等,儒家小丑有:  相似文献   

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军事原则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军事路线是由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在我国历史上,同儒法两家政治路线斗争一样,儒法两家的军事思想,在治军原则上,在战争观上,在备战问题上,在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上,也有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今天,我们对儒法两家军事思想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地总结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肃清其流毒,更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军事路线。  相似文献   

9.
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是清代反儒尊法的进步思想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首名诗。它突出地体现了作者批判时弊、向往革新、追求理想的思想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龚自珍就是带着这一时代的战斗声音,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儒法斗争的舞台上。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解体、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0.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以及附有的几种古佚书,是一个重要发现,不仅证实了西汉前期黄老之学的盛行,而且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道家思想和儒法斗争的关系,启发我们透过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复杂现象,去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本文想就道家与西汉儒法斗争的关系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读者。一、从《老子》谈起《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这本书,文字简短,内容丰富,论及政治、济经、军事、文化、伦理各个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谈政治,研究“人主”  相似文献   

11.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法家王叔文一派的政治革新家。《非国语》是柳宗元被贬为水州司马时期的体现他尊法反儒思想的一部杰作。《国语》,相传是鲁史官左丘明根据孔丘那本变天账——《春秋》的精神所编写的史书,其目的是为复辟奴隶制造舆论。柳宗元指出:《国语》之书,“其言本儒术”,“推天引神”,“不顾事实”,是一部“其道舛逆”的毒书,由于人们惑于它浮华的文彩,吹捧它,因此,正象“用文锦覆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在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以“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最高主宰,并从这一理论出发,在法律上崇尚自然无为的自然法。庄子思想“别为一宗”,精辟独到,对后世影响至深。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此时正是我国古代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铁器农具广泛使用,荒芜土地大量开垦,“废井田,开阡陌”,兴修水利,繁荣贸易,出现了“不足”和“有余”的贫富分化。在政治上,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并弱吞小,暴师经岁,血流满野。一国之内公室私家相互侵轧,到处是争夺之行,奢侈之风,烦苛之征,纷抚之政。在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中,许多人汲汲于求名竟位,争权夺利,民风大衰。面对这种情形,思想界百家争鸣,治世呼声四起。庄子一生清贫,终身不仕,他站在庶民的立场上排儒、墨、法诸家之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提出了自己的治世主张。  相似文献   

13.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怀素自叙草书卷》,尾部有南唐昇元四年(公元940年)重装款上钤盖的朱文篆书“建业文房之印”,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收藏鉴赏印的印蜕。“文房之印”与当今的“文房四宝”仅两字之差,不能混为一谈。“文房四宝”即砚、墨、纸、笔。而“文房之印”。据考证“文房”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书》、《南书》的人物传记中均有记载,它是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也有称:“文房”即“书房”,南唐后主李煜(937~978)雅好文学、收藏,所藏书画均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反修防修的头等大事。批林必须批孔,不批孔,批林就下会深入,反修就不能彻底,防修就没有保证。毛主席教导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中国历史上,法家是反对儒家的,两千多年来的儒法斗争,一直影响到现在,还会影响到今后。我们工人阶级一定要占领史学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经验,正确评价法家在  相似文献   

16.
在7世纪-12世纪的南诏大理国时期,“释儒”作为一种交融“儒”与“释”于一身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并发展.本文从佛教的传播、儒学思想的浸润以及白族文化自身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释儒”现象产生与发展,并列举且简要说明了“释儒”这一现象在白族文化中的某些极具代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是三国时代具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目标,行“申、商之法术”,蔑视儒家名教,采取了进步的政策、措施,打击豪强,铲除分裂,推行了一条尊法反儒的“法治”路线,终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他的历史地位,作了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 北宋王朝从真宗赵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统治时起,经仁宗赵桢(公元1023~1063年在位),到英宗赵曙(公元1064~1067年在位)为止,总共将近70年的时间,是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巩固和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和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确立了一条以“不用新人、务行故事”为原则的  相似文献   

19.
封建社会第二阶段的儒法斗争,从汉元帝开始,到唐朝为止,共一千一百多年。这一阶段地主阶级开始由一个进步的阶级逐渐转化成保守、反动的阶级。反映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封建统治阶级转向尊儒反法。儒法斗争由原来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变为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他们直接操纵以梁效、罗思鼎等署名的写作班子,以谈历史为名,大造反革命舆论。一九七三年,罗思鼎(康立)炮制了《汉代的一场儒法大论战——读〈盐铁论〉扎记》,紧接着,梁效又抛出了《读〈盐铁论〉——西汉中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南北呼应,一唱一和。这两篇黑文,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他们借批判汉昭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这个所谓“大儒”和贤良、文学这些所谓“复辟势力”为名,借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