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余保,湖南省茶陵县人,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入了党,后来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红军,成了职业革命家。1932年8月,谭余保当选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1933年升任为主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以后,中央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命任弼时等率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留下中共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和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明辉等继续坚持湘赣苏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2.
皖赣边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按照方志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起来的一块以浮梁为中心区域的颇有影响的新苏区。它东起举源,西至湖口,南毗乐北,北连祁门,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构成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直接产物,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成为该根据地西北部一道坚固的屏障。一、皖赣边苏区的创建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调谴近20万兵力重点进攻闽浙赣根据地。为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制订了“保卫基本苏区…  相似文献   

3.
《湘潮》1985,(3)
一九三四年初,湘赣苏区和红军面临严峻的局势,外有敌人的“围剿”,内有“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政策,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搞得人心惶惶。就在这种情况下刘亚球出任独立团政委。这个独立团,是湘赣苏区组织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把它们派往远离苏区的井冈山区去据守,企图以犄角之势卫护根据地,打破第五次“围剿”。这是一次孤军突击的军事行动。为了尽量减少部队的损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4.
1934年1月,中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王震作为湘赣苏区代表团党支部书记出席了大会。他这次来瑞金,还有向中央汇报湘赣苏区军事工作,讨论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问题的任务。此时,王震的心情是相当沉重的。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中共临时中央和李德继续推行军事冒险主义,强令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积极防御路线,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运动战,完全抛弃了毛泽东在实践中给红军制定的一整套战略思想和军事原则,结果使红军很快陷入被动地位。湘赣苏区的情况也是十分令人…  相似文献   

5.
1934年7月初,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刘少奇临危受命,来到汀州,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突击扩红,弥补实力刘少奇上任的第二天,省委机关附近的水东街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刘少奇将省委、省苏等机关迁往城郊,省委设在东街的仓楼。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兵员损耗较大。为了补充实力,福建苏区和闽赣苏区所属各县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扩大红军的号召。刘少奇接任省委书记后,  相似文献   

6.
<正>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等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在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领导开展了反"进剿"、反"会剿"、反"围剿"战争和苏区各项建设,进行了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7.
光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赣省21个苏区县之一。光泽苏区创建于1932年10月,1933年2 月建立中共光泽县委和光泽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1 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失陷,1934年4月恢复苏区根据地,在北部山区建立起3个区委,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即转入游击战争时期,坚持斗争,红旗不倒,直至1947年。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  相似文献   

9.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0.
《党史天地》2007,(8):33-34
毛泽东说项英的到来,是双喜临门 项英说: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准备第二次“围剿”。毛泽东也早有筹划。1931年1月5日,毛泽东、朱德在小布召集总司令部负责人会议。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经验,讨论下步反“围剿”准备,拟将红一方面军部署在宜黄、乐安、南丰、广昌、宁都、石城、瑞金一带分兵以发动群众,摧毁地区武装“土围子”,打土豪、分田地、加强赤卫队,扩大红军,筹集资财,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11,(33):57-57
1955年9月27日下午的中南海——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仪式隆重举行。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只有一位女性,她就是李贞。李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浏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等。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行猛烈的时候,湘赣省财政部为了解决前方红军粮食供给危机问题,发行了每张谷子折合大洋壹圆共四万元的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是我国根据地政府最早发行的期票,在中国商业票据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震长征轶     
1934年8月7日,为摆脱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危局,遵照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的电令,任弼时、肖克和王震对红六军团进行了改编,并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后,便率领红六军团告别了多年相依为命的湘赣父老,离开了湘赣苏区,从永新东南的牛田和泰和的津洞地区出发,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的称号)胜利会师。尔后,红二、六军团奉命进行了整编,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王震担任红六军团政委。此后,两支部队始终相互策应、并肩战斗,直至1936年10月下旬长征胜利结束。在两年多的艰苦岁月中,王震将军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本色给广大红军指战员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红七军主力奉命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上以后,桂系军阀三次“进剿”右江苏区。留下坚持斗争的右江独立师(原红七军二十一师)和右江特委为配合根据地人民的反“围剿”斗争,先后派干部到滇桂边、黔桂边和右江下游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以便与右江根据地互相策应。1932年底,韦拔群、陈洪涛牺牲后,根据地丧失。惟一幸存的独立师党委常委、副师长黄松坚根据常委会议决定,承担了领导整个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的责任。他离开右江下游到滇桂边的富州(今富宁县,下同)后,公开打出了“滇黔桂边区”这个旗号,重新建立了根据地——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笔者经过多年调查和参加编纂《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接触了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认为这是一块独立的根据地。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以来,国共两党两军围绕根据地的斗争就开始了。起初是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一省或数省的“进剿”、“会剿”,进而发展到国民党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性行动——“围剿”。我各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坚持开展反“围剿”斗争,其中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  相似文献   

17.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8.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建立起来的。随着苏区土地革命的发展,其经济建设有着自己的独特形式。本文就土地革命时期闽东苏区经济建设作一粗浅的探讨。总结苏区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湘赣省苏区的肃反,是指1931年8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成立至1934年7月红六军团西征这一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的肃反情况。本文想就党史、现代史教学研究中的“禁区”——湘赣省苏区肃反的历史背景、起因及其过程,以及它对当时革命所带来的危害和历史教训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30年冬至1931年春,赣南、鄂豫皖、洪湖、湘鄂赣、赣东北、湘赣等六个革命根据地都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围剿”。这次反“围剿”,是红军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战略转变的关键作战,是党史军史中的光辉篇章。本文试对这次反“围剿”的胜利和经验作一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