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原文化作为学术热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尚存在分歧,这种观点主要表现在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关系方面,一种是将草原文化等同于游牧文化,一种是认为二者有区别。笔者通过辨析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地域文化和复合文化的关系,认为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应该是草原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2.
赵学政 《前沿》2010,(1):194-197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迥异,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圈: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以北方草原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互补,贯穿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文以古代诗歌(词)为切入点和观照点,以北方主要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辽金元夏时期的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同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在自身特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文化的精髓加以吸收借鉴,尤其在书面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点,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青铜时代始,北方地区形成了众多特征各异又相互联系的游牧文化。由于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长期大范围活动,使得北方各地文化彼此影响、相互借鉴,出现了相当多的同类文化特征,并通过藏彝走廊等途径对云贵高原的青铜文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滇文化中出现的大量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即是其向南辐射的结果,从中可见草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宇 《前沿》2009,(10):106-108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6.
鲁淑萍 《前沿》2008,(12):99-100
蒙古族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奇、最光彩、最富有草原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华文化应该包括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西横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位于中原、中亚与欧洲的中介地带。其主要地貌特征为草原及草原环绕中的森林、沙漠。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在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自古以来曾经繁衍生息过东胡、匈奴、柔然、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二十多个草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世界性发源地和集成地,也是“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组成重要源流地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区域板块中,最具有世界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切实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一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席锁柱 《前沿》2013,(5):9-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每个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和传统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历史上,游牧文明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几千年的生态安全保障,而在荒漠化日益威胁我国北方乃至全球的今天,游牧文明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本文在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游牧文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洋 《今日民族》2005,(2):34-35
蒙古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的生活习性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自古以来,这个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民族,大部分都从事着草原畜牧业。游牧到哪里,他们就把住房搬迁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活动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  相似文献   

11.
李旭 《今日民族》2003,(11):30-32
在古老的北方草原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又一个显赫一时的草原帝国,随着这些马背上的帝国的衰亡,它们的部族臣民大部分消失了,有一些则退居深山老林和草原深处,勉力维持着民族的生存,鄂温克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如今,要寻找这些曾经强大而活跃的游牧狩猎部族的后裔,已经相当困难了。我们从齐齐哈尔爬上了在东北十分便利的火车,经过大庆,在图里河换车,驶入内蒙古。原野更加荒凉,沿途都是新生林。原始大树早被贪婪的人们砍个精光。沼泽地里的水草极好,却没有人放牧。又在牙克石换车,这一带已是快成戈壁滩的茫茫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族自…  相似文献   

12.
张慧媛 《前沿》2003,(1):124-126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自古就是北方民族活跃的大舞台。北方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 ,也于其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酒文化 ,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酒文化的研究 ,少有专文论述 ,属刚刚起步的课题。笔者不揣浅陋 ,在这里对草原酒文化中酿酒的起源 ,酒在草原社会中的意义 ,草原酒风酒俗的特征以及草原民族为什么喜好饮酒等几个问题 ,作一简要论述。一酒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 ,酿酒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丰富的物质原料为基础 ,如谷物、畜奶、果类等等。内蒙古以大兴安岭、阴…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蒙古族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蒙古族在自己长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宗教、道德、立法等领域蕴涵着许多比较符合自己游牧文明的生态环保思想意识,即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比珍贵的价值观。这些正确的环保思想意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它对于我国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西部大开发活动中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智慧启悟。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切实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一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  相似文献   

15.
事不关己     
摇●5月31日,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6月1日,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6月8日,自治区政府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就按照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座谈讨论。●6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我区考察工作。●6月12日,2004·“环渤海经济区———内蒙古与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国宾馆举办。●6月12日,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6月12日,内蒙古“2004年全民健身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市人民体育场举行。●6月15…  相似文献   

16.
岳雪莲 《前沿》2010,(14):122-124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同时,突厥在北方草原上崛起,逐渐发展壮大,并建立了统一的游牧政权,成为与隋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隋与突厥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对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也对突厥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隋与突厥双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双方实行了有利于经济交往的政策,又由于游牧民族经济与农业民族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双方开展了频繁的经贸往来,包括贡赐贸易、互市、和亲中的经济交往、突厥商铺、贩运贸易以及大量的民间买卖。本文并不是对双方经贸往来的具体内容的论述,而是试图分析这些经济交往关系中存在的特点以及其中表现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付静 《人民公安》2023,(20):6-7
<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牧民们传承着古老而传统的游牧习俗,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草原牧歌。2022年5月,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每年6月至10月,是牧民到夏季牧场放牧的时间。今年6月15日,伴随着夏季牧场的开放,  相似文献   

18.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草原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力量,1206年成吉思汗(1162—1227)在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走上了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空前大统一的新王朝的道路。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仍处于分裂割据和进行激烈的教派斗争中的西藏地区也加入  相似文献   

19.
盖志毅 《前沿》2011,(5):4-9
匈奴的生态文明表现为敬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根据气候变化创造伟大游牧文明。从匈奴肇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成了对多种自然形态的崇拜;游牧的经营方式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继承。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应对目前的主流文明——现代文明进行逆向传播,对全球化在内的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甚至批判。  相似文献   

20.
《思想工作》2005,(2):16-17
呼伦贝尔,是歌舞的故乡,文化的富矿。大草原、大森林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匈奴、东胡、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迁徙、征战、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北方特有的游牧、狩猎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三少民族文化,还有俄罗斯文化以及境内400多处文物古迹,都是呼伦贝尔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