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源远流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中的名言一直被我国大学教育界奉为圭臬。《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成为师者操守的准则。从古至今,德育始终都处在教育的优先位置,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明白自己大学的真实位置,理解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及制度,设计合理的工作目标,脚踏实地去做,而不是拔苗助长,追求“大跃进”的效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大学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3.
退离大学     
杨时 《今日广西》2008,(3):62-65
中国“退友”们——大学退学的那些人们,在大学里是那么迷茫,在社会上也是那么迷茫,什么时候才能从“迷茫”中“退”出来呢?  相似文献   

4.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明媚 《今日广西》2008,(11):10-12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创业”、“成功”这三个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人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获得大学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兴起一股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孔子日”正演变成“中国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大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精英们正在为实现这一使命而努力地释放着中国能量。本TIJSE者通过积极沟通,与中国驻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兆宇教授达成了对话。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的中国,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大学的期待多半还是一份精英意识。在这种取向下,中国的大学日益趋同,连普通专科学校也向培养精英的方向靠拢。据报道,中国高校中,326所学校设立了经济学专业,510所设有法学专业,“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试水高教改革,把学校规模定位为“小而精”。  相似文献   

8.
贺祖斌 《当代广西》2013,(24):49-5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同时,大学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对现行的大学管理进行有效的改革,如何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见习制度好     
张新实 《创造》2009,(4):89-89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一制度很多人看是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有人还将之与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大学“扩招”延缓就业难的举措而类比。而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将成为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10.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倡导大学要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的氛围。中国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让大学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真正成为绿色的净土。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09,(2):F0003-F0003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相似文献   

12.
金旺 《现代人事》2003,(10):38-39
“良禽择木而栖”,“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这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那么,国外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呢?  相似文献   

13.
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何去何从海云从“毕业生分配”到“毕业生就业”,就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就是从过去的“统包统分”逐步转向以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到市场中去求业,变革。大学生就...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大多数人都坚决地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但部分高校校长的质疑之声也预示着这项改革必将充满荆棘。本刊力图透过一所高校“去行政化”实践的酸甜苦辣,一些高校校长的内心告白和国外一所著名大学管理模式的介绍,揭示出一个道理:高校“去行政化”并不能孤立而行。它需要法律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配合。而在当今中国,需要“去行政化”的也不仅仅是高校这样一个“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5.
张洪 《人民论坛》2014,(6):135-137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其蕴含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进指南,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高校要以中国梦为指引,通过实施同心筑梦、立德树人、文明校园、美丽大学、凝心聚智等五大工程,推进新时期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20世纪大学史上,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耀”,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而实际执掌北京大学20年之久、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与梅校长共度时艰的蒋梦麟,相形之下就显得逊色。他最终不无尴尬和酸楚地被迫离别北大,乃至脱离教育界。  相似文献   

17.
向华 《求索》2013,(6):121-123
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弘扬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补益当今存在割裂知识弊端的“学科教育”或“专门教育”,通过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并将其转换为大学“道德个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推进为我国大学的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18.
西南大学党委在学校统一战线工作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战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真懂真信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主题教育活动,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王晓鹏 《前进》2014,(10):51-5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四书之厚重,承载着祖国千年的文明演义,延伸着炎黄子嗣们永不停歇的“中国梦”。何谓“梦”?何为“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凝聚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中国梦,蕴含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这个中国梦,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李传玺 《台声》2013,(5):84-85
首次去台湾,能有什么“巧遇”呢? 去阳明山山顶的“中国文化大学”参观,董事长张镜湖先生出来接待我们。没想到他是张其昀先生(中国人文地理科学的开创者)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