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行婚姻法中的探望权在立法上仍有瑕疵,从探望权的适用范围、其权利和义务主体以及探望权的中止与强制执行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望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婚姻法》第38条明文规定了探望权法律制度。这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步。但是,在探望权的设计上仍有缺陷,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困惑。本文在对探望权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探望权法律制度的建议,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次提出了“探望权”概念,并确立了探望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提出和设立,对于维护未成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平衡离婚父母双方的利益都是极为有益的.同时,探望权制度的确立也是我国婚姻家庭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使我国婚姻家庭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但是,实践中探望权的行使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关于探望权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新《婚姻法》增加了有关探望权的规定,但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应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明确中止事由、重视裁判、完善执行措施,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探望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首次以法律规定形式确定了探望权制度,客观上弥补了我国婚姻法中探望权制度的缺失,但是,随着婚姻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探望权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存在的缺陷、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探望权是新修改的婚姻法增设的一项内容,但司法实践中在强制执行探望权时存在很多困难。结合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以及现实生活经验,提出了完善探望权强制执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望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 ,更是子女的权利。阻碍探望权的实现 ,实质上是对子女享有亲权权利的侵犯。对 2 0 0 1年修订的《婚姻法》中关于探望权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 ,指出婚姻法增设探望权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提出关于这一制度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婚姻法修正案设立了探望权制度,填补了婚姻家庭制度的空白。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探望权仍很难以实现。而身份权与物权等其他权利有着迥乎不同的自身特性,因此探望权的完善应当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影响和探望权特殊性的原则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探望权     
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可以说,探望权的明确规定,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一大进步,它一方面为父母亲权的行使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父母离异的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然而,我国《婚姻法》对探望权的规定仍然过于笼统,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澄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德国探望权纠纷解决过程以实现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为原则,对此,立法上规定了不同的制度。为确保子女恰当地表达意见,法律上设置了程序辅助人制度,以使子女的意见获得正确表达。为了防止行使探望权时发生不利于子女福祉发展的情况,立法上建立了探望交流中的第三人制度。如果父母一方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法院可以作出剥夺监护权的决定。我国探望权纠纷解决机制缺乏子女利益保护的理念和实务惯例,对此,有必要借鉴德国经验完善我国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的关系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属于交叉概念,并非性质不同的可相互独立的两种权利,二者不可并行存在。 海域使用权也不足以完全吸收渔业权,而应分解渔业权,将其中的养殖权整合进海域使用权。捕捞权则宜解为自 然资源使用权,将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之一种规定进民法典物权编中,捕捞权作为自然资源使用权,主要受 渔业法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制定民法典人格权法编,应当集中精力解决我国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法.在立法和实践中已经规定和保护的人格权,应当继续予以肯定和完善,没有规定但是应当予以保护的人格权和人格利益,也应当予以规定,例如信用权、形象权、知情权、环境权、平等就业权、信息权和商品化权等.在保护方法上,应当确立人格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与侵权请求权相配合,更好地保护我国民事主体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3.
论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学者间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人格权概念和权利内容的分析,指出我国民法中的人格权列举式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纳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在对人格权认识的基础上,对著作人格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著作人格权的具体内容,指出著作人格权与人格权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对人格权与著作人格权的概念和权利内容的比较法分析,指出著作人格权属于一般人格权的范畴,并对著作人格权的客体、放弃、转让、继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有的国家或地区适用,如德国、台湾,有的国家不适用,如瑞士。德国、台湾法上,物权请求权虽然适用诉讼时效,但实际功效甚小。依照物权请求权的性质,以及物权请求权和取得时效之间的关系,物权请求权还是不适用诉讼时效为宜。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也都是采纳的此种立法例。所以,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也应当规定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属于“片论”,只是对表演者权的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如表演者的身份、表演非著作权作品是否享有表演者权以及表演盗版作品等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并论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表演者的权利与作者的权利存在竞合 ,法律应协调两者之间的权利冲突。在实践中 ,表演者权利应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来确定其归属  相似文献   

16.
新闻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基于特殊身份,其名誉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一般公民的名誉权具有显著的不同。新闻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性质上应当属于公益性权利与私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救济中理应对新闻权予以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7.
论取水权的物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取水权是否为一种稳定的、既得的财产权,主要有两种观点。赞成者只考虑了对财产权合法预期的保护,认为取水权应当物权化,因而可以将其定性为准物权或用益物权。反对者只考虑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认为取水权不能物权化,因而将其定性为债权或者公法上的权利等。为合理平衡财产权合法预期的保护与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之间的矛盾,应根据水的用途将取水权区分为可以物权化和不宝物权化的取水权。应当根据水量的变化以及个索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对于必须无条件保护和城乡生活用水等必须优先保护的取水权,可以物权化,而对于其他用水,是否应当物权化,应随公共利益保护需要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立法应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作出区分,并应对物上请求权、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取得时效、用益物权作出规定。物权行为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因而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这种理论。土地关乎农民的命运,因而农地使用权的转让及抵押应谨慎行事。  相似文献   

19.
警察权是行政权。这是因为:1.警察权在国家权力谱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其权力属性;2.侦查权具有完全的行政权属性而不具有司法权特征;3司法机关所具有的行政权应予剥离。  相似文献   

20.
物权请求权的性质是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立法模式这一问题既关系到物权请求权本身立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法典立法模式选择的问题.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在民法典总则中要规定关于请求权的原则性条款,作为民法典中请求权体系的统领和共同适用的通则.在区分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的基础上分别在各编章构建请求权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