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1989,(5)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法院审判活动的重心。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都贯彻执行了审判公开原则,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由于诸种因素的障碍,公开审判的作用及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公开审判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告人,是刑事案件中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人,他从被检举为被告开始,每时每刻都在考虑案件的结果,因而保障被告人各种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这是正确解决刑事案件的关键之一.一、被告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被告人一旦被依法检举后,就享有如下的各项诉讼权利:有权知道被控诉的原因、理由及对控诉提出辩护权;告知侦查终结后,有权查阅侦查卷宗的全部材料及要求作补充侦查;有权要求调取新的证据(如到某处调取书证或物证),传讯新的证人,进行鉴  相似文献   

3.
4.
公、检、法三机关对继续犯、牵连犯、想像竞合犯和连续犯等实质上或处断上的一罪案件均有管辖权时,应如何确定管辖权,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未作明确规定,本文作者从诉讼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合并管辖,并应确立一系列针对不同情形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律师调查取证□孟宪东律师提前介入刑事诉讼,这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一大突破。与此同时,律师的调查取证工作较以前也有了许多变化,笔者试就这方面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具有阶段性特点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6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一、传来证据的概念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者,对传来证据涵义的理解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肯定(1)认定某一证据是原始证据还是传来证据;其根据是看其在来源上与案件事实的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2)传来证据在来源上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关系,是经过中间环节辗转而来的证据,(3)中间环节就是原始证据。但是,在对传来证据之涵义的表述上,学者们的意见却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试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诉讼基于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规定了释明制度,由于刑事诉讼尤其审前程序中的控辩力量对比更甚于民事诉讼,释明制度的引入成为必要。检察权既具有司法权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相对超然性,人民检察院应成为审前程序中行使释明的合适主体。检察释明的对象不限于控辩双方,应扩展至其他诉讼参与人及一般公民,具体释明内容因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最终意义在于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秦和平 《政府法制》2011,(26):49-49
“人权”是指一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人权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公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随着近代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妥善处理刑事诉讼中人权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民主法制社会的必然。本着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理念,我国政府已先后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并于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2004年3月14日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原则是各国普遍遵守的一项基本法制原则。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包含什么内容?与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原则有什么不同?还存在哪些不足乃至缺陷?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证据不足不起诉(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证据不足判无罪(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但在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证据不足不立案,证据不足不逮捕等,究竟应如何理解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的条件和标准?试论如下:一、证据不足的涵义与证明标准确定证据不足是与证明标准直接相关的。证明标准是衡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的具体尺度。在我国刑事诉讼的各个具体环节,如立案、拘留、逮捕。侦查终结、起诉等阶段各有不同的证明要求。因此,证明标准出现了多层次的特征。我们通常所说的证明标准,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有罪…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将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规定为两种不同的证据,但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两者从根本上区分,对电子图像证据的相关规定则更加模糊。应对这种新兴的证据形态,该文主要从电子图像证据的概念、证据属性、证据能力、证明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对电子图像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黄永  张子翼 《山东审判》2004,20(2):30-33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主要由控 方承担,而辩方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但是,公 正和效率的双重要求并不赞成这种简单、机械的划分 方法。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进行辩护时可能提出相关 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证据,这种情况是否是证明责任 的倒置呢?如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证据的行为不 是证明责任的倒置,那么这种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责任 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对刑事证明标准都应是一致的,证明标准一致并不意味着三个阶段的证明要求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一、司法公正 (一)司法公正和形势的关系 司法公正是根本,形势变化却具有多样性,不能作为依据。不能让司法公正服务于形势,换句话说不能为形势需要而牺牲司法公正。只讲为大局服务,为中心服务,为政治服务而牺牲司法公正,是不可取的。 (二)司法公正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司法公正的基本构成是两个方面,即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是指按照刑诉法规定的规则、步骤、要求办案;实体公正,是指依照实体法,严格区分罪与非  相似文献   

15.
物证是相对于人证而言的一类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证的应用是司法证明手段中的高级阶段,是司法证明方式的发展方向,是消除刑讯逼供残余的最终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司法文明进步的体现和保障。本文拟就刑事诉讼中物证收集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我国在立法上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最后以他山之石,对这方面的制度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是保障人权、维护法治尊严的需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笔者试对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一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立法与司法实务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一、扭送人犯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任何公民对正在实行犯罪或者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通缉在案的;越狱逃跑的和正在被追捕的人犯,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这一规定,赋予了公民可以扭送人犯的权利,确立了公民扭送是合法行为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充分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新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及时有效地追究犯罪,各国立法普遍规定证人有如实作证的义务,如果拒绝作证或提供虚假证言,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各国又几乎都规定了基于某些特定情形,证人可拒绝作证,即证人享有拒绝作证权。该权利的核心内容在于: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证人可依法对已知的有关涉及案情的事实不予陈述,拒绝法庭对其进行的调查询问以及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本文通过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有关规定,对该权利进行阐释,并建议在适当的范围内建立我国的证人拒绝作证权规则。  相似文献   

19.
证人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而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通知到案,有义务按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如实提供证言的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由此可见,凡是我国公民,不论政治地位、社会出  相似文献   

20.
李春来 《法制与社会》2011,(11):126-128
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诉讼研究中一直都受到忽略,本文通过对被害人概念分析后,着重提出了对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问题,在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措施方面主要着重于对被害人的援助,对被害人民事权利的重视,以及被害人的上诉权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