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成  孙峰 《桂海论丛》2005,21(4):28-30
经济制度伦理对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要充分发挥经济制度伦理的功能作用,必须注重经济伦理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出发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利益结构,建立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与机制,以建设一个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厘清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也只能以唯物史观为基石,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最终达到了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要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实现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需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制度的适应性、发展性和前瞻性以及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并强化制度的执行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国家干预。这是由我国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的国情、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矛盾和本能决定的。这里说的国家干预,只是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文化: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平发展。“和”的产生是因为有“不同”。不同的人群,彼此该怎样相处,是竞争、斗争、你死我活,还是和平共处、和衷共济?中国传统选择了和:“君子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何家银 《新东方》2005,(4):37-39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健全和谐的个体人格作为基础和精神支撑。和谐的个体人格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陈世润  崔艳华 《前沿》2007,1(9):16-18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源产业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资源的勘探开发初期、扩大生产期、高产稳产期、衰退直到资源枯竭的过程.据国家国土资源部调查表明,我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国有资源型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问题,发展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国有资源型企业的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题中之义.本文重点探讨如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有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国有"与"民利"的关系,国有资源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国有资源型企业科学发展与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6,22(2):15-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政绩观,正确政绩观是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政绩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特征的内在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问题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需要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民意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如何对待网络民意,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网络民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如何规范网络民意合理表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新 《前进》2005,(8):46-46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来审视和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是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性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能否存在,首先决定于这个社会是否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而一个社会能否发展,则决定于这个社会能否正确处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地发展,面对外国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国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要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最重要的就是要界定人与自然的产权关系。在有效的产权制度约束下,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有效的产权制度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其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内涵与四个规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最终实现的社会条件。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为市场经济通向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如何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宁健 《桂海论丛》2006,22(6):14-16
思想观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需要以人为本观念、包容观念、共赢观念、协调观念、整合观念的支撑和引领,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毛劲歌  陆小成 《求索》2007,(11):55-57
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分析,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的深入考察,构建和谐型行政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创新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型行政体制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型行政体制的重要任务;建设法治型政府是构建和谐型行政体制的根本保障;注重双向互动是构建和谐型行政体制的重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武汉市黄陂区推行“四主”开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取得初步成效。“四主”开发即政府主导开发、企业主体开发、农民主动开发、行业主管开发。这些作法和经验值得在其他地区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德之治"。当前,社会存在泛道德与去道德的两极倾向、道德高标的尴尬与次道德的丧失、公德与私德的混淆、公民道德与政府道德的不平衡等道德困境。实现"良德之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及公民道德和政府道德之间的关系,以道德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序的公民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和谐的状况,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