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邦宪法是在邦联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的,继承了邦联条例一些基本的原则。但是,联邦宪法构建的制度与邦联条例有着根本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从二者的文本结构上得到集中体现。邦联条例是各主权州之间协议的产物,奉行"州权至上"原则,其构建的邦联政府并无实质性权威,邦联只是各州利益协调机构。联邦宪法是按照"人民主权"基本原则制定的,构建的是"二元主权"的联邦制度,联邦政府具有实质性的权威。之所有具有这样的差异性,在于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是特定历史阶段人民不同价值取向的产物。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宪法价值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税收法定原理是现代法治国家税法以及宪法所追求的基本原则之一,税收法定原理在很大程度上规制国家征税权,是现代宪政的表现形式之一。税收法定原理在我国的缺失,严重阻碍我国税收法治的进程。构建我们国家税收法定原理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日程。法治理论、人权保障、人民主权、民主政治以及权力制约原则等宪政基本理论为税收法定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行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均呼唤财政立宪主义理念的落实,其中对国家税收权的制约是核心。为此,不仅需要从宪法的意义上对"税收"的内涵进行解读,展现其中蕴涵的宪政主义精神;而且需要从征税权的行使、税收收入的使用、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征税权的合理划分等制度上进行建设和完善,方能在通过财政立宪推进中国宪政进程方面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4.
信访权利论将官方的确认、德国宪法理论、宪法条文的推断、《信访条例》的颁布、"信访洪峰"的存在作为信访权成立的立论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信访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从未确认"信访权";由于信访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公民",它并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权利;由宪法条文推断出的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实现民主权利",而非"信访权";《信访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信访权成立的法律依据;作为结果的"信访洪峰"不能成为作为原因的信访制度权利化的依据。所以,信访权利论的立论依据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关于信访权权属性质的主张也是不成立的。信访权利论还面临着信访权客体无法确定、无法处理与相邻权利的关系、不能救济的理论困境和谋利型上访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因此,信访并非一种权利,而只是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信访权利论将官方的确认、德国宪法理论、宪法条文的推断、《信访条例》的颁布、"信访洪峰"的存在作为信访权成立的立论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信访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从未确认"信访权";由于信访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公民",它并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权利;由宪法条文推断出的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实现民主权利",而非"信访权";《信访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信访权成立的法律依据;作为结果的"信访洪峰"不能成为作为原因的信访制度权利化的依据。所以,信访权利论的立论依据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关于信访权权属性质的主张也是不成立的。信访权利论还面临着信访权客体无法确定、无法处理与相邻权利的关系、不能救济的理论困境和谋利型上访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因此,信访并非一种权利,而只是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影响下,分离主义势力经常援引"民主"、"自由"、"平等"为自己的行为正名,提出所谓的"分离权",并主张"分离权"也是一种民主权利。西方学界也相应掀起了"分离权"的讨论。本文认为,"分离权"主张不仅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困境,它直接挑战"人民主权"原则,对"自由"的理解有失偏颇,违背民主政治的平等原则;而且具有极大的现实危害性,它影响到国家的政治整合和人民的福祉,容易刺激民族分离主义和地区分离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国际秩序的稳定。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反对分离,即使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分离权",或在现实政治中认可了"分离权",也是出于特殊的政治考量。因此,我们应警惕"分离权"主张的理论动向。  相似文献   

7.
税收关乎国家征税权与公民财产权的二元对立,是宪政的基石性范畴;宪政税收语境下,在纳税人权利保障、政府征税权规范以及宪政秩序的迫切需求下,产生对税收道义、伦理的追问——税收正当性.税收正当性包括公共利益(民主)正当性、科学正当性、法律正当性,分别代表公共利益(民主)、科学、法律三个价值维度.在实体性制度构建上,与三个价值相对应,包括公共利益、经济上可税性与比例原则、税收法定主义;在程序性制度构建上,借助于正当程序的交涉性和反思性机制,通过税收正当程序中的大众、专家及政府的三方参与机制,将三个价值因素及相应的制度实体有机结合,实现税收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施行了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的司法解释,将电脑用户未经许可使用软件的侵权民事责任,限制在商业使用范围内,大大缩小了打击面。这是对新颁《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补救,成为民间论争及其游说运作与立法司法良性互动的先例。它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依法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军事权作用重大且易失控的特点,国家自诞生起便对其进行严格控制。从控权主体、控权方法、控权依据、控权范围以及控权程序等方面看,对军事权的控制经历了王权控制军事权的集权模式、军事行政权与军事指挥权分离的分割模式、法律规范军事权的法制模式、将军事权纳入宪政体系的宪政模式。这四种军事权控权模式的渐次递进,体现了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宪政的文明飞跃。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在治安行政管理方面体现国家管理意志的法律,是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行政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基本法律依据.实践证明,《条例》在维护社会治安、规范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执法活动,以及在保障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正常实施等方面,都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条例》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极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行政程序大量由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来设置,这些程序性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且与宪政精神冲突。由于人民法院没有违宪审查权,因此,为了实现宪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修正。本文以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为例,对该条例在程序方面的缺陷作出了一般分析,并对立法修正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关于统战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为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十四五"开局前修订《条例》,体现了统战工作三个法宝作用的重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统战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的肯定和信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把《条例》气化为统战氛围、液化为统战思维、实化为统战作为.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期,台湾当局不断将"台独"分裂活动升级化,并企图利用"公民投票"、"宪政改造"等方式造成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国家和平统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出台后,虽然遭到了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等一小部分人的诋毁,但却获得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与好评.这部法律的出台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就这部法律本身而言,它也是一部"良法".如果认真审视<反分裂国家法>,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斯坦福大学《学生司法宪章》在校园司法工作中,一方面始终将受指控学生的诉讼权利保护置于首位,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诉讼参与权。《学生司法宪章》不仅为受指控学生制定了十方面共二十二项诉讼权利,也为司法过程中的其他诉讼参加人规定了七个方面共十四项诉讼权利,而且这些权利设定都以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为基础,通过这些逻辑严密的诉讼程序充分保障亍学生的诉讼权利,也体现了权利平等、正当程序、人民主权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宪政及我国通向宪政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宪政以良宪、宪治、控权、人权、民主为基本特征。“良宪”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良宪”有效实施的结果。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甚至几代人在通向宪政的道路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新民主主义政权为基本体现的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的必然结晶。它把在根据地已经实行的政权组织、人民权利、司法制度、经济文化政策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模式,是宪法性的文献;它又是抗战胜利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产物。它树起了与国民党对立的宪政旗帜,为新民主主义宪政在全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宪政是法治发展的最高形式。自由、民主、法治构成了宪政的全部内涵。20世纪以来,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尤其体现在各国对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的重视和保护方面。  相似文献   

18.
巡视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日前,中共中央公开发布《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决定》和修改后的《条例》全文。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次修改《条例》,体现了党中央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政治品格,彰显了"实践探索在前、提炼归纳在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民是宪法的最终守护者》(《法制日报》2008年7月25日第3版)告诉我们,当巴基斯坦面临宪法危机时,挺身而出解除此等危机,挽国家宪政秩序于既倒的不是别人正是人民,因而,人民可谓是宪法的最终守护者。爆发宪法危机时需依赖人民去守护宪法,那在国家政治稳定之常态时期谁来守护宪法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民族-国家为叙述背景,并以前民族-国家时期的乡村社会为参照,对《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进行评价。以现代国际政治格局中民族共同体的生存诉求为核心思想对《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进行解读,并以外在视角分析了《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中所体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