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3.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贯穿世界历史发展全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的场域。当下,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进一步拓展其世界历史视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关照,在自然、社会与政治方面体现出其世界历史属性。同时,也在系统整体性、平衡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张力、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无疑,这一理念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历史视角,是在中国式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21,(6):16-20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生命共同体"理念在本体论上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论上将生态上升至生产力的高度,拓展了系统整体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受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往往从对抗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造成自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人们外在的对象,进而导致了自然与历史的分离。而马克思自然观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在这种一体性关系中,整个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与人处于相互生成的过程中,从而历史就成为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于生命的有机性和创造性的理解,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晚近五十年来,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科学社会学的领军人物法国思想家布鲁诺·拉图尔等人秉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叉研究路径,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反思,主张追问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打破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传统壁垒,进而创造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来重建所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反对现代主义的进化论、整体论、系统论,希望以非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倡导开启"万物议会",进行"理想国"式的制度变革,发起"面对盖娅"的认知革命,反思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为人们在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东方生态观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思想体系。从部门哲学的视角来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可以从三个哲学向度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以"共存——类存在"为前提的人学基础;二是以"共处——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哲学内涵,三是以"共赢——共同价值"为目标的价值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地变快。随之发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力图借助对儒家生命哲学、道教生命哲学,以及丹道生命哲学的解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杰出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唯物论底蕴、把握教育发展趋势规律的方法论底蕴、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论底蕴和续写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价值论底蕴。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共同体存在和治理的底线理由。每一个人的生命存续和繁荣,既是人类构成共同体的历史动力,也是共同体治理的原初理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中一切生命主体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在索取和创造的平衡中维持人类与自然界共在的条件。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个体又与他人的生命构成了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关系中互为健康发展的条件,但是在过去一切基于私人占有和私人利益的共同体形态中,生命的价值并不能在共同体治理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呈现。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提供了重构生命共同体及其治理道路的方案。始终面向人与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在当代中国之治的实践中向人类展示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命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指导,深刻领会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哲学意蕴,主要应基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演变和人类文明转型的辩证过程,深度诠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所蕴涵着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所体现着的实践价值论特质和人类文明转型发展所彰显着的实践动力论机制。只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才能在生态实践中完成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  相似文献   

15.
梁剑峰 《理论探索》2007,2(6):40-42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制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重点与非重点的对立统一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辩证法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遵循的认识论原则.因此,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纯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根本在于“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2,(1)
生命共同体话语表征自然界各要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共荣,其旨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兼容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依据话语理论,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陈述方式四个维度建构生命共同体话语。这一话语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以辩证的话语内容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借助隐喻实现话语的通俗化、生动化表达,体现了其在话语对象、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本体论维度看,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实践论维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从人的发展维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民族理论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历史成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共同体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重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秘诀,以人民为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主线。这一论断的提出、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哲学诉求与我国的哲学现状形成了悖论,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相对滞后是这一悖论的集中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反思和批判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其对社会的制约,确保社会实践对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凸显实效性、多元性和渗透性的哲学碰撞与融合,才能在社会多样化的今天,达到哲学重建,以便适应各种挑战。思想觉醒,理论创新,是哲学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哲学自我超越、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