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中所孕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以"淬炼革命精神""创作红色经典""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创建,形成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指导、始终坚持党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基本经验,对当前培育时代新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6,(12)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人民一直重视传承红色文化,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精神动员功能。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开发好、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精神内涵,发挥好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党的诞生地,学好"四史",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是上海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人民城市理念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亟须深入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研究成果报刊发表居多,研究内容题材丰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总体呈地理接近性、历史根植性和内涵丰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邹婷  刘小文 《学理论》2022,(11):56-58
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史教育的优质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与党史教育各具意蕴但两者之间又具有内在契合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能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以此消解历史虚无主义,进而站稳高校意识形态高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因而,要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中,并达到理想教育效果,需要牢牢扭住传统课堂、实践课堂、虚拟课堂“三个课堂”,依托思政主渠道作用,联动各类实践活动,探索“政—校—企”联动的“虚拟技术+红色文化”党史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把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解读好,是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张家口红色文化底蕴沉淀深厚,如何高效开发运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保护好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今天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天水师范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思想启迪和发展赋能作用,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有效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西百色领导和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百色市各级党组织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红色革命文化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潼南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杨闇公和共和国第四任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潼南区依托革命先驱故居、陵园、党史陈列  相似文献   

9.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必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7)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永远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正能量,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凝聚起推动哈尔滨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始终立足具体而鲜活的实践,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进而激发出攻坚克难、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哈尔滨。  相似文献   

11.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配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7月以来,湖南省衡阳市宣传系统精心策划了"红色故事汇"宣讲活动,进一步传承衡阳红色基因,让沉淀于雁城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牢记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选材:沙里淘金、优中选优衡阳是一块红色沃土。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井冈山脚下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中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从娃娃抓起,探索出一条"日常+经常"行为养成、"教材+互动"立德铸魂、"融合+整合"情感培育、"队伍+实践"知行合一的红色基因传承模式,深播"红色种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围绕着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主题,学术界先后提出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三组学术概念,并相应地开展了奠基、突破、递嬗的三个阶段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必须加大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研究范式的构建,首要的是理清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涵义,必须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的要素:灵魂是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关键点是红色文化与资源;显著特征是原生性与衍生性。  相似文献   

14.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求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增强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红色档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资源保障。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是关系到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上海市档案馆深入挖掘以革命历史档案为主的馆藏红色档案资源,多维度加以开发,运用红色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探索红色档案资源服务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1)
我党历来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延安精神作为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之一,一直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开展"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创新教学,张弛有度,从"重传承、强主体、融文化、建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开展现地教学,传承延安精神;以人为本,盘活思政课堂;融合校园文化,延伸教学效果;搭建交流平台,夯实党性教育。通过引导,让青年学生与红色文化产生共鸣,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心理的主观认同和实在的自觉选择,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12)
黑龙江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也具备着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在今天,黑龙江红色文化已然成为黑龙江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校园新媒体阵地的路径,进一步实现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11)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培育了以井冈山精神为内核的红色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和不竭精神动力。如何传承好井冈山红色基因,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精神财富,对支撑和推动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21,260(10)
红色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连。建党百年来,红色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与理想信念相融合,与时代变迁相呼应,与社会属性相匹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政治智慧和精神品质。面对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我们更要加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通过体系建构、产学结合、数字赋能打造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体系,使之成为推动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5)
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助推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帮助村民实现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四川绵阳"两弹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竞争力不强、开发动力不足、历史价值传承不够的发展困境。有鉴于此,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开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则机制、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两弹城"的开发利用重构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