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当前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公正对解决这场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以消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为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从价值哲学视角对社会公正予以新的阐释,以期在理论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主要体现于制度公正。要实现社会公正就要注重体制结构体系安排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设计出 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问题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且把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内在勾连,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污染转移,造成了全球发展的不公正性。他们认为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的关键在于转变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变革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坚持"全球权利与全球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这无论是对于争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与发展权,还是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正视域的农村征地冲突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制度改革的非协调性,引发了征地过程中的公正问题,即公正参照系的分歧以及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双重缺失.这些公正问题不仅极易引发冲突,而且使冲突治理陷入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治理农村征地冲突,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型征地制度,确立统一公正的征地标准,提高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正程度,确保征地过程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正产生和谐,制度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处理当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正问题,必须兼顾制度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效率和公平,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此,要加大制度创新,注重制度公正,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村委会选举的公正性问题直接影响和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程度,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影响村委会选举公正性的最主要问题是贿选,还有因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把关与控制不严以及代写选票规定存在漏洞等产生的问题。提高村委会选举的公正性,涉及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完善,关键是进一步明确影响公正性行为的界定原则、具体标准和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分析尚欠深入。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下,从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整体流动乏力、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和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的维度,可对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度廓清,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平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平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正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伦理评价标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公正,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因素和现象,因此从学理上梳清公正问题,就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从公正信仰、公正诉求、政治、经济、道德等层面来阐述这一重大问题,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公正性是行政复议程序的最起码的要求。我国《行政复议法》对公正性虽然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行政复议机构的不独立、行政复议程序制度的欠缺等等,程序公正仍缺乏保障。为此,很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和建立程序制度来增强行政复议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存在社会分层就存在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宏观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国家权力在社会分层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多数阶层呈现向上流动,阶层流动呈现封闭化倾向。合理有序的阶层流动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机制。而社会流动迟缓,有悖于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机制,会造成阶层对立甚至阶层冲突,恶化执政环境,破坏社会稳定。要实现共享发展,就需要形成合理公正的社会流动,这要要求构建能够引导阶层合理公正流动的经济支持系统、政治支持系统、教育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当前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社会公正对解决这场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羽尘  欧阳和霞 《求知》2009,(8):43-45
国内学术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我国将公正视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学术界也没有将公正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启动了学术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相适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转型时期社会公正问题的日益显现,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迅速发展并不断深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公正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机会不公等问题比较突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深入分析教育不公产生发展的原因,积极探究从根本上化解教育不公问题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积极方面看,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公正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公民的权利义务不对称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政策滞后问题、社会分化和精英结盟问题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当下政策调整和法制建设的重点是适时而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正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所关注的显学,学者们对社会公正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深入地论述和研究,成果颇丰。下面就基本内涵和原则作一些概括,以飨读者。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理想与不懈追求。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借鉴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论述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可从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社会公正体系,即一个前提(公正理念)、两个层次(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三个环节(机会平等、按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和公正的社会调剂)、四个方面(阶层公正、区域公正、性别公正和代际公正)、五个支撑(基本权利的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合理竞争规则的保障、教育的保障和就业的保障),而这五个方面都需要公共政策体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合理配置和享用。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公正配置。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资源公正配置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它有助于维护城乡、区域的平衡协调,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合理和保证社会流动的顺畅有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选择必须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必须普及国民待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以现实利益问题为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现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变化。当我们面对这一为诸多学者所关心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时,不能不涉及许多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不能不涉及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些新变化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问题。本文正是以公正作为社会整合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构建这样一个以机会公正为起点,以结果公正为保障的公正体系,以期能以此为依赖,形成公正的社会结构,进而达致社会和谐。一、和谐社会对社会结构公正的内在诉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推进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