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力平 《瞭望》1987,(26)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雨立多时。”这是叶剑英1979年4月12日在原西安办事处写的一首七绝。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的诺言是:“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西安事变后不久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全国一致抗战。正如毛泽东后来说  相似文献   

2.
一、西安事变前,张闻天是遭蒋抗日方针的主要决策人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在张闻天的住所举行。会议仍然坚持抗日反蒋的策略口号,即“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在会议中,张闻天与毛泽东“完全站在一条战线上”。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事变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海外一些著作特别是台湾一些著作,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作了不公正的宣传.认为张学良将军因受共产党的“利用”、“煽动”而酿成西安事变.(台湾杜松柏著《蒋总统处变慎谋的历史回顾》和王昇著《总统蒋公行谊》)即使象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进步作家,也误以为“共产党很可能鼓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见《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国内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论述西安事变的著作,虽正确阐明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在论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又不提张学良将军率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这也是欠妥的.我们认为,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与分析他发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1974年12月,党中央开始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会议。鉴于“四人帮”一伙明目张胆地要官、要权的做法,毛泽东把组阁的大权仍然交给了重病缠身的周恩来。12月21日和22日,周恩来抱病主持有叶剑英、李先念以及“四人帮”等在内的中央政治局在京委员会议,讨论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并拟定出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人选名单共王套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就有安排邓颖超为副委员长的建议。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当面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会议的筹备情况,毛泽东批准了有邓颖超为副委员长的方案。一贯对毛泽东十分尊重的…  相似文献   

5.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6.
朱基总理在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扫除“文山会海”,是题中应有之义。前不久,河北省政府决心最大限度地压缩不必要的会议、文件、评比、检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硬...  相似文献   

7.
刘经宇同志在《论“抗日反蒋”与“逼蒋抗日”》(见《党史通讯》1987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反蒋”的口号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根本不存在“逼蒋抗日”的条件。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抗日反蒋”的口号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为什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形势没有按着“抗日反蒋”的大方向发展,反而形成了“逼蒋抗日”的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8.
12月12日 凌晨,爱国名将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和生灵涂炭的人民,义无反顾地率领东北军和西北军将士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活捉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联共杭日.张、杨急电中共中央,通报事变情况,邀请中共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救国大计.中共中央在陕北保安召开紧急会议,拟以五项措施支持张、杨爱国义举,初步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共中央接连向共产国际和苏联发出两份’万万火急”电报,报告西安事变情势及中共对事变的态度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如今已经知道,西安事变前,在保安与西安之间,建立了一条由近30辆美式道奇卡车和一架当时最先进的波音客机组成的陆空秘密交通线。而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除了波音飞机,值得专门提及的还有一辆特殊的“大轿车”。  相似文献   

10.
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一学术术语,表示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是“弱势群体"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弱势群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赵军 《理论视野》2007,(1):62-62
2006年12月20日,第二届毛泽东论坛——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及其会刊《理论视野》杂志举办。全国30余名专家学者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会议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的很多重要思想,对于我…  相似文献   

12.
在我党成立以来召开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只有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了第二次会议,就是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人们熟知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在这次会上正式通过的.这次会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跃进”高潮.那么,是不是因为要通过总路线、要发动“大跃进”,就召集“八大”的第二次会议呢,当然与此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八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作了一项常任制的新规定,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开会一次.按这一规定,“八大”就开了“第二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伴着春天的脚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先后在北京拉开帷幕.“两会”年年开,今年不寻常.全国人民刚刚满怀悲痛,送别了敬爱的小平同志.全国人民的心系着北京,系着今年的“两会”;世界在注视着北京,注视着今年的“两会”.人们从李鹏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那沉稳的语调,从报告的内容,从人民大会堂里响起的阵阵掌声,从小组会热烈的气氛中,看到  相似文献   

14.
单大年 《团结》2005,(3):20-21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区域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部崛起”首次列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任务之一。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实施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央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也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4年12月8日,中部五省省委书记分别以“打造武汉城市圈”、“湖南要加速产业发展”、“订…  相似文献   

15.
今 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两会”期间 ,代表委员们对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限于篇幅 ,这里仅就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淡化”速度 ,注重质量和效益朱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没有像以往的报告那样公布上年经济增长速度 ,也没有宣布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 ,而是突出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显著的变化 ,引起与会代表 ,乃至中外记者的广泛注意。“速度指标‘淡出’ ,意味着什么 ?”许多代表指出 ,这标志着我们的政府更加实事…  相似文献   

16.
罗平汉 《理论视野》2010,(7):49-51,38
中央代表团来到中央苏区后,一开始认为毛泽东“有才干”,但在随后不久的赣南会议上,却指责其为“狭隘经验论”。由于不赞成中共临时中央“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和攻打中心城市的主张,毛泽东被中共临时中央认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长汀会议遭“缺席裁判”。  相似文献   

17.
文山会海把很多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即使是“会议专业户”、“报告专业户”也在为会议太多叫苦不迭。减少会议已是迫在眉睫的了。不过,会议太多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若“文山”上风景秀丽,怪石嶙峋,“会海”中有绿波荡漾,有百舸争流,那还是会有人乐于上“文山”、下“会海”的。看来,当务之急就是十五届六中  相似文献   

18.
张海鸿 《团结》2007,(2):37-37,41
2007年3月16日,全国“两会”一闭幕,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率建设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的提案(即今年的“一号提案”),专程来到民革中央机关,  相似文献   

19.
广艳辉 《各界》2010,(3):79-82
王玉瓒先生早年从戎,是张学良将军的得力部下,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副官、中校副官、上校参事、上校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在其任东北军警卫队第一营营长期间,曾两次担负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行辕的警卫任务。1936年12月12日,他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捉蒋,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活捉了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棋高一着 1936年12月至次年1月,中共领导下的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西北以后,实施了一次秘密的军事行动。在陕甘宁交界定边、盐池线,数万红军昼夜兼程;隐蔽、迅速,直逼两安附近的三原、泾阳。 这次军事行动起因于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12月12日深夜,毛泽东收到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