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外胚胎的民法属性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容回避的待决难题.现有各种学说或者不符合我国国情,或者未能充分尊重体外胚胎的生理价值和社会意义,难以合理地解决问题.以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围绕辅助生育技术利用人和体外胚胎间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分析,认为后者应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权利客体,而权利人对于体外胚胎享有的权利的核心是一种准身份性的利益.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利益,应将这种权利界定为准身份权.出于保护胚胎创造者、胚胎可能发展成的人以及社会生育秩序的目的,需要明确行使和让渡该权利时的一系列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2.
卫生部颁布的部门规章中关于胚胎不能买卖、赠送和禁止实施代孕的规定,仅针对从事人工生殖辅助技术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而言,并未对一般公民尤其是失独公民就其或者其子女遗留下来的冷冻胚胎行使监管、处置权作出禁止、限制性规定。医疗机构缺乏充分依据基于部门规章的行政管理规定对抗当事人基于私法所享有的正当权利。在现行法律法规对人体冷冻胚胎法律属性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考虑到司法救济的终局属性,人民法院不能拒绝裁判,应当承担特定的司法责任。在人体冷冻胚胎监管权、处置权归属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胚胎处置权利的特殊性,结合伦理、情感、特殊利益保护等情理交融因素,在不违背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作出契合法理精神的判决。法院判决本身在性质上只是对于作为客观物质存在的胚胎之权属纠纷进行确权,而确权之后非法代孕的风险已经超出法院裁判的应有范畴。  相似文献   

3.
付金  苏振 《法庭内外》2014,(12):35-35
不久前,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由"失独老人"提起的已故夫妻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了其对冷冻胚胎监管权和处置权的诉求,由此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胚胎的法律属性是"人"还是"物"。本案中,一审判决以胚胎不能作为继承的标的为由未支持"失独老人"的诉求,二审法院从伦理、情感和胚胎的特殊利益保护角度肯定了"失独老人"对已故夫妻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不同判决结果的根源在于对胚胎法律属性的不同认识。胚胎的法律属性到底是"人"还是"物"?  相似文献   

4.
胚胎移植技术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由于立法规范的缺位与模糊,引发了大量的法律问题. 一、胚胎的法律属性 从医学角度上讲,精子和卵子受精后第3~8周称为胚胎,从第9周起称为胎儿. 对于胚胎的法律属性问题,学界主要有如下三种学说:一是“客体说”,认为冷冻胚胎具有物的属性,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二是“主体说”,认为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的法律属性非为物,这些器官和组织从属于人的身体,因而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是“折中说”,认为体外受精胚胎等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物,而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的折中物.  相似文献   

5.
基因科技是开启人类生命之门的钥匙。生命科技的发展引发新兴权利的出现,基因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发基因权利的产生。人类体外胚胎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属性在现实法律语境中尚不明确。体外胚胎是"自然法则意义上的人",具有发展成为人的潜能,含有一定的人格利益属性,是基因遗传权的客体。将基因遗传权定位为法律权利,完善基因遗传权立法体系,健全司法救济程序,同时建立体外胚胎救济制度,是实现体外胚胎基因遗传权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是以公民环境权为重心的复合性的权利。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中虽然大量存在义务性的规范,但法律属性决定了其必定是以对公民环境权利的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属。现在学界对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甚至认为应否认公民环境权,主张环境法应以义务为重心。从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中普遍实践论辩理论中的基本规则和论证负担规则以及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出发,我们考察出环境权的基本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息主体同意通常属于准法律行为,在例外情况下也具有意思表示属性。当存在对价关系时,同意构成“承诺式同意”,合同关系与个人信息处理关系并存,数据交易的双重结构由此展开。作为准法律行为的同意能否参照适用法律行为规则,应结合特定利益状态进行判断。平台经营者与用户之间的不平等状态与格式条款提供方与相对方之间的关系类似,因此隐私政策、服务协议可以参照适用我国民法典合同编中的格式条款规则。具有意思表示属性的同意则同时受到法律行为规则与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双重规范。在民法典时代,法律人应克制体系化冲动,承认同意理论的非统一性,避免为了追求形式美感而忽视复杂规范框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期货公司破产危害客户利益,可能破坏经济秩序、产生重大风险,立法应着重解决客户账户和客户资产处置问题,赋予监管机构必要的规则制定权、特殊情况下指定托管和接管权、听审和发表意见权。我国现行将证券公司破产处置规则适用于期货公司破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为期货公司破产制定专门规则。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支撑利益及其法律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权法规定了以独立空间为客体的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立体利用凸显了不动产支撑利益的重要性。大陆法系与支撑利益相关的理论和规则无法全面解决不动产支撑问题。应借鉴美国法上的不动产支撑权制度,建立我国民法上不动产支撑利益的理论和相关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0.
《精神卫生法》作为我国精神卫生法治领域的基本法,自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该法亦存在法律漏洞及规则欠合理的现象。为顺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精神卫生法》修订工作势在必行。通过修订,应明确《精神卫生法》以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为中心的社会法属性,同时应平衡好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精神障碍患者与社会公众安全的利益平衡、精神障碍患者与监护人的利益平衡、家庭监护人与国家监护人的利益平衡、精神障碍患者与医院(医护人员)的利益平衡等。  相似文献   

11.
The development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ryopreservation, or freezing, of embryos created through in vitro fertilization, has given rise to complex legal questions. Because cryopreservation permits indefinite storage of embryos, if couples fail to specify disposition directions, they may disagree regarding embryo treatment upon the occurrence of contingencies such as divorce. Few courts have resolved such disputes, and those that have appear to uphold the rights of the party seeking to prevent implant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 written agreement specifying otherwise. In this Comment, Sara Petersen proposes that courts should draw upon contract law principle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parties to such conflicts actually reached agreements regarding embryo disposition in the event of divorce. After analyzing existing precedent, the author assesses proposed approaches for deciding which party's interests should prevail and concludes that these methods are inherently ineffective. She then argues that, in an effort to preserve party expectations and to provide fair results, courts instead should examine whether the parties executed binding contracts or achieved mutual assent. Furthermore, she suggests that couples undergoing cryopreservation will be more likely to contemplate and to provide for various outcomes if they know that courts will look at evidence of their conversations and thought processes prior to cryopreserving their excess embryos.  相似文献   

12.
寻找被遗忘的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山 《法律科学》2011,(1):59-70
法益本是构建民法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却长期被忽视乃至遗忘。国内学者常对法益有广狭义之分,这种区分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应予抛弃。以能否进行相同的类型化处理为标准,民事法益可分为权利和未上升为权利的法益。明确这种区分,我们才能对包括侵权责任法在内的中国民法学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出更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4.
肖晗 《行政与法》2007,(8):101-103
民事判决书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后作出处理结论并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民事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书。为使当事人服判息讼和增强社会效果,它应当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说理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诉讼证据加以分析。民事判决书中的证据分析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但在我国当今司法实践中,这一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因而需要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姜涛 《北方法学》2013,(3):36-45
故意与过失的区分之间应有一个衔接的问题,而这个衔接点应体现在间接故意和有认识的过失之间,即有认识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在法益侵害程度上相互衔接。正是这种衔接,造成了间接故意和有认识的过失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区别之难。基于这种相互衔接,过失犯罪的法定刑之最高刑,就应和侵犯同类法益的故意犯罪之最低刑之间保持一致,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区别不能之谜。  相似文献   

16.
梁迎修 《法学研究》2014,36(2):61-72
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并非一个伪命题,其在司法实践中颇为常见。受到立法者的有限理性、社会的变动性以及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某些情形下权利的边界未被立法者清晰界定,并由此引发法定权利之间的冲突。权利冲突的实质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权利冲突的存在导致了法律适用的难题,法官需要借助个案中的法益衡量来确定权利边界并进而化解权利冲突。法官在进行法益衡量时,可以参考权利位阶来作出判断,然而权利位阶秩序缺乏整体确定性,仅有有限的参考价值,因此法益衡量还需诉诸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的比例原则三项子原则。比例原则能够指引法官对权利作客观和理性的衡量,最大限度地缩小法官的裁量余地。鉴于个案中的法益衡量具有决策性质,法官必须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之间维持恰当的平衡,在解决权利冲突时不能逾越司法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论血缘主义在确定亲子关系时的修正与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姻法上决定自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指导原理是血缘主义原则。但在某些情形下若彻底推行此原则反而可能招致对国家、社会或当事人的不利,因而应受到某些修正或限制。从各国婚姻法在自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确定方法上所设立的婚生推定和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及准正等方法模式中,可以窥知血缘主义在确定亲子关系时仍然要受到某些主观主义的限制。为谋求亲子关系的稳定,尤其为保障子女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在一定情形下承认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为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的亲子却不是法律上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8.
Withholding and withdrawing life-sustaining medical treatment are common in paediatric practice, especially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However, not all clinicians apparently adhere to principles in ethical guidelines or to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to be found in judgments from common law cases arising when doctors and parents dispute treat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selected ethical guidelines and compares them to judgments in leading cases. The rationale to forgo treatment is usually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in both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legal cases but in the former "best interests" may remain ill defined. Although "best interests" must essentially pertain to the individual child,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are not irrelevant. In legal cases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are defined in terms such as "burden versus benefit", "futility", "indignity", "intolerability", "prolonging death rather than saving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These or like terms should form the basis of ethical decisions in discussions with parents when contemplating withholding or withdrawing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9.
李文吉 《河北法学》2020,38(5):2-19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往往将行政犯的法益界定为管理秩序(制度)法益,但是对于这一法益的界定,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将其界定为抽象的行政管理秩序(制度),如此模糊的界定,使管理秩序法益日益沦为"口袋法益"。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误认为所有行政法益均可以在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上升为刑事法益,加之没有区分刑法法益与规范保护目的,导致单纯的行政管理秩序混入刑法法益之中。应将前置法秩序和单纯行政管理秩序这两个行政法益从当前刑法法益中驱逐出去,根据法秩序统一原理借助前置法将适格的刑法管理秩序法益还原为实体性法益。  相似文献   

20.
利益衡量的界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益衡量作为当前法院判决疑难案件的常用方法存在滥用的可能性。利益衡量的滥用可分为“因缺少对利益结构的整体衡量而导致的滥用”和“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这两者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也不同。为避免利益衡量“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是选择妥当的法律制度并在该制度内进行利益衡量,并且其结果应当与整个法律制度相协调,具体界碑包括:“法外空间”不应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妥当的法律制度中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同一法律关系中进行利益衡量;妥当的文义存在于法律制度中;选择妥当的法律规范作为衡量的依据;法律救济不能的案件不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