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过去,在我国的涉外仲裁实践中,仲裁庭比较多地重视对案件实体问题的审理,即对案件的是非问题和当事人的责任划分问题的审理,而往往忽视对案件程序性问题的审理。近年来,随着涉外仲裁案件的增多和律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仲裁中的程序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例如: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提单中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仲裁协议的约束力问题及仲裁的财产保全问题等,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限于篇幅的缘故,本文仅涉及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其它问题将再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黄建国 《中国监察》2013,(22):40-41
特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利益问题,反特权实际上是对现有社会群体的利益进行再调整、再分配、再平衡,势必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且,特权问题还往往与制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3.
老枪     
北方  梅子 《法治纵横》2011,(2):63-67
庭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石钢退休后又被请回来帮局里办案的,此时他坐在办公室,大脑不停地在思考,他提出一个问题,又否定一个问题,否定一个问题,又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帅 《法制与社会》2011,(35):168-169
进入2000年,南海问题依然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各角度提出了处理南海问题的思路,如防止问题的国际化、多边化,促成共同开发,加强实际控制等。不过,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南海问题的界定尚有争议,对策的可操作性有待思考,行为的动因分析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崔永东 《法治研究》2013,(12):76-80
本文对当前案件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在吸收学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改进案件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笔者认为,目前案件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如案件质量评查问题,案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案件管理的精细化问题,案件管理的人性化问题,案件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案件管理中奖惩机制的落实问题等等。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案件管理工作才能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监狱民警的公务员身份问题、职责问题、职业风险问题、执法权力问题、罪犯的属性问题以及激励机制问题,是当前队伍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导民警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对确保警队稳定,提升警队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楚香香 《法制与社会》2011,(13):183-184
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历代人们关心的问题。目前,人们仇恨富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不公正以及人们获取财富的机会不均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富人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我们要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09,(1):42-43
反腐倡廉工作要做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从解决突出问题出发。为此,要重点打造好“五个工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察》2009,(19):52-52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对于对外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劳动密集型出口问题、市场换技术问题、跨国公司并购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外汇储备问题等出现了争议。理性、历史、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更好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前提。首先,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对外开放,将它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其伴随的有关问题相比较。要肯定其成就远远大于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的进展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而更多的倒是体现在问题的深化上。因为,深化问题,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进一步明朗化,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是形式上相似而实质上有别的两个事物。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内在属性,而法的作用是被赋予和设定的;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稳定属性,而法的作用则需常有变动;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应然属性,而法的作用则具有现实的指向。法的功能主要是描述性的,法律人应把握法的功能的天然禀性,尊重法的规律来发现和表述法的功能,使法的功能的潜质尽可能得以实现,而不要去做形式上所谓“充分发挥”而实质上则属于画蛇添足的徒劳工作。法的作用主要是规定性的,法律人应在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更好地创设和发挥法的作用,使其能够适合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2.
徐靖 《法律科学》2011,(1):31-41
软法乃公共治理在全球范围勃兴之产物。软法亦"法",软法乃非典型意义之"法";软法与硬法相对而生,而"法"之共性则彰显软法与道德质的区别。道德不是软法,但理论与实证均表征道德可以软法化。道德软法化是"以德入法"于公共治理领域的又一次渗透,是道德思维在软法秩序中的延伸;且此种延伸在"依法治国"、"法治立国"的当下必须遵循一定的界限与尺度,以发挥其的良好独特调整功效。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的"有效性"是指国际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或影响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以及国际法得到遵守或尊重的程度。它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虚无主义者指责国际法不是"法"以及国际法的支持者证明国际法是"法"的焦点所在。在国际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此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而来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学派对国际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证,包括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研究路径,为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法”的概念的阐述,论证了“古代法”与“传统法”的区别。作者认为古代法是静止的、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而“传统法”则是人们对以往过去了的法律及法传统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传统法是古代法与现代法之间的桥梁,是流动并仍在不断变化着的。甄别古代法与传统法之间的关系,其学术意义在于追求历史的真实并对法的演变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现实意义在于自觉地把握传统法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以便有意识地“激活”传统法中的有益因素,使法律更完美地体现优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为私法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私法的划分是罗马法的遗产,虽经蛮族入侵的打击,依然可以在中世纪复活,虽受自由主义的长期抵制仍能嵌入大陆法系,并在当代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对这种划分的每一次继受都伴随着权力的集中和扩张。十月革命使公法扩张、私法退却到达了它的逻辑终点,公法最终完成了对私法的征服和吞并。只有完成从自觉的法律向自发的法律、从创造的法律向发现的法律。从制定法向判例法的三大转变,才能明确私法的根本重要性,从而摆正法制建设中的公、私法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反倾销法的性质与演进之分析--从WTO竞争法设立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倾销法属于贸易法的范畴还是竞争法的范畴取决于对反倾销法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由于反倾销法是调整跨国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应属于竞争法的范畴,但由于它所具有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功用,又经常被认定为贸易法的组成部分。当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要求在WTO框架下设立独立的竞争规则的时候,反倾销法应回归到竞争法中去,以利于国际竞争法整体规则的建立,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反倾销理论及运用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 (身份 )以及近现代民法模式 ,它们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私权的社会化的结果是私法公法化、私法社会法化与私法社会化。民法现代化的核心观念与理论模式是私法社会化 ,其具体内容包括 :民法以社会为中心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民法应注重对弱者的不对等保护。私法社会化并不是对私法自治的否定 ,它以私法自治为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生活的维度研究法治是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法治实践探索和反思的结果。中国法治实践正在描绘的一幅可能的法治图景是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到法治理念的凝练再到法治文化的型塑。文化其实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文化的建设因此也是法治的生活关怀。对"生活"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西方哲学界,胡塞尔、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等现当代哲学家的重要理论中都彰显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题。"生活"给法治提供了新的范畴体系、理解框架和理论背景。法治以生活为立场是对法治上层建筑立场的补充和完善,其拓展了法治理论,回应了法治实践,也为中国法治走向"生活世界"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发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发现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法官面对个案理解、解释、适用法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官应表达对法律的忠诚并根据案件事实衡平个别正义。法官之所以在司法过程中发现法律,乃是因为法律适用就是法律解释,没有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法律适用。依照法治原则,发现法律首先应从法律正式法源中去寻找,只有当正式法源中没有明确标准或虽有标准但该标准与个案正义严重背离时,才在非正式法源中寻找可以接受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比较法具有无穷的魅力,可以促进法律和人类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比较法的目的是创建共同法,但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将比较法的目的定位在促进法律趋同化是较为合理的。法律趋同化具有历史必然性,而比较法可以促进法律趋同化走势的加强。因特网为比较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法律资料,使比较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使法律趋同化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因特网本身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趋同,这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法律的趋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