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太平天国起义后不久即宣布开科取士,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意识到人才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太平天国定都后对传统的科举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如改三年一次乡试为一年四试京试,考试内容弃四书五经改为上帝教教义,实行参考权平等。太平天国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太平天国不仅没有网罗到栋梁之才,还遭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成为太平天国最后覆灭的又一原因。太平天国科举考试更多的表现了太平天国领袖的科举情结和对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2.
谢放 《中国人大》2010,(8):54-54
今年是中国科举制创立1405周年,也是科举制废除105周年。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茶叶生产、贸易也得到发展。茶叶贸易形式与当时金融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既有茶叶和其他实物商品之间的贸易方式,也有银钱和茶叶之间的交易,还有商业信用在茶叶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在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一部分茶商演变为包买商,说明茶商资本开始触及茶叶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不过,作为一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并没有因为被废除而丧失其内在的合理成份。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奠定的可以操作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保证了选拔工作的进行。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渐趋成熟,成为读书人跻身仕宦的重要途径,此时,酝酿已久的朋党政治借科举而兴并相互影响。牛李党争借助政治权力不断对考试制度施加影响,固化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乃至干预科举风习,科举成为朝廷党争角逐的重要领域;同时,科举制度对于朋党政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突破了牛李两党的士庶界限,应试教育构成了仕宦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读书人的科举宦游也掺杂着党争的因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重大政治事件、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历代封建王朝军队衰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封建王朝初起时军队都富有战斗力,及至国家承平之后,由于战备意识的逐步淡化和统治阶级对兵权的控制,军队社会地位逐步下降,从军对普通百姓缺乏吸引力,兵员素质随之下降,同时军队自身也渐渐走向腐化与堕落,最终成为徒具其表、无济实用的虚设之兵。  相似文献   

7.
两宋皇帝十分重视科举,科举因此成为读书的催化剂,相应带来的连锁效应也表现在文献编纂上面。宋代科举制度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儒家经典的地位一直不曾动摇。科举制度是士人进身入仕的途径,是学术研究的导航器。科举制度的变革大力提升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学习经典是必经之路,这是经典音义文献在宋时大量涌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活跃在今云贵地区政治舞台上的女土司群体,对地方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其事迹在史志家谱等文献中均有不同记载。各类文献由于受书写者的立场、价值观和知识背景等原因影响,在叙事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这一群体及相关事件时,需根据不同文献性质,加以辨别和考证,力求全面和完整,复原历史真实,充分挖掘她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作风,为当今社会发展中女性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广西人迁徙他乡始于宋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有不少广西人经由凭祥、龙州、宁明、东兴、防城等陆路通道移民安南(今越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凭祥人为个案的探讨,至今著述不多。其实,凭祥人移居安南始于明朝,直至民国时期。其移民动因复杂,主要有六大原因:异族掳掠、逃难、抗战不归、跨国婚姻、从商等。  相似文献   

11.
谢放 《中国人大》2010,(9):52-52
科举制是怎样被彻底废除的?这经过了由改革到废止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变通科举、分科递减到彻底废除这几阶段。变通科举是在保留科举体制的前提下适当变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还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等人即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影响云南人才分布不平衡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朝新  侯峰 《思想战线》2002,28(2):75-78
明代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后的清王朝建立 ,在云南依然推行“尊孔读经”的文教政策 ,普遍设立义学 ,在一些边远民族地区兴办儒学。明清时期 ,云南地区人才大量涌现 ,这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才分布的基本格局 ,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政治和经济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隋至清,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近人在审视这项制度时,多指责它对贫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时文耗士子精力于浮文,讥讽登科仕进之人不识兵刑钱谷为何事。对于从这套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的状元,往往持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虚名而无实学。笔者考察  相似文献   

14.
徐红 《求索》2008,(1):211-213
历史的惯性使宋初进士在选择婚姻对象时仍表现出明显的尚门第、崇官宦特征,而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则使他们的婚姻观渗入了新的因素,一方面考虑到对方的出身和家世,另一方面更看重对方本人的能力和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杨志玲 《思想战线》2008,34(2):81-86
明清时期,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茶叶种类的增加、荼业生产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交通的局部改善等,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跨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云南茶叶无论是产量、制造技术还是贸易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尽管政府行政行为的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明清时期云南茶业经济在繁荣中蕴涵着一定的危机,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云南茶业经济仍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卢苇菁所著《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以下简称为《矢志不渝》,英文原著名为True to the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于2008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曾获美国Berkshire女历史学家学会"首部著作奖"。秦立彦所译中译本,201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明清时期特有的贞女现象进行历史描述,展现了赋予贞女现象意义并被贞女现象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明清时期,越礼逾制的“主情”思潮以及女学的兴起促使才女们涌现曲坛,她们以戏曲创作疏解饱受压抑的精神世界,从女性的视角展现对自我价值以及社会地位的思考“,拟男”成为她们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寻找明清才女“拟男”戏的特征,探析女性作家寄托于曲中的隐秘心迹,借此窥探明清才女创作的戏曲史意义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永继 《思想战线》2011,37(2):117-122
明清时期,外省籍移民大量入迁云南,其中江西移民数量众多、涉及地区广阔。江西移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矿业开发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的俸族先民,被称百夷、白夷、焚夷、焚人、摆夷、摆衣等;白族先民,则有白人、焚人、焚夷、民家等称。而焚人、焚夷,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则有时指白族,有时指俸族,从而给后人了解、研究此时期的两族历史及相互关系造成了混乱和干扰。厘清明代大理白族学者李元阳在此事中的责任,从俸、白两族史料中择取各自代表性的特征作为比对标准,对于两者的分辨识别、消除族名混称的影响和乱象,具有重要的学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