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云龙 《前沿》2007,3(2):232-235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一些网民在网络上的失范言行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用儒家文化核心的“仁”、“礼”来规范网民的网络失范现象并消除其不良影响,建立和规范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包括三个要素:网络形象的认知者—网民、形象的认知对象—公安机关和民警、形象形成的环境—网络空间。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形成是动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表现为:公安机关网络行为的要素不断对网民进行信息刺激,引发网民的评价;网络涉警舆论环境和网民个体两大影响系统直接作用于网民评价,对网民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民评价结果持续反馈,作用于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机关不断优化网络行为,进而塑造良好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3.
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在我国总数为2250万的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已成为网民的主力军。 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新陷阱,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热点事件越来越受网民关注,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相伴相生,网络非理性舆论与网民心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杭州飙车案"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所引发的非理性舆论,可以总结归纳出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刻板效应、猜忌心理、匿名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几种典型的网民心理是产生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区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网络社区既有匿名用户也有实名用户,两者的行为差异对于探索网络伦理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复兴论坛"跟帖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匿名行为与实名行为进行了伦理辨析,最后探讨了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网民行为因素中,网民的问政渠道选择行为与问政效果有着显著关系。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网民对各种网络问政渠道的使用效率有差异,政府网络渠道的使用效率高于非政府网络渠道,这种差异与网民的职业特征有关;相对于非政府网络渠道,网民对政府网络渠道的期望值更高,而期望值对其问政渠道选择行为有明显影响;网民的网络渠道效能认知对其渠道选择有影响;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动因对网民的渠道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解读"学生网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中,关于网络行业数据中的网民分布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是计算机行业和邮电通讯行业的人员比例从原来的50%下降为不到18%,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21%)。学生网民的上升提示了中国互联网的平民化趋势,说明网络正成为一种个人消费,昭示着从学生网民开始,今后的中国互联网拥有了更广泛的用户基础。这些20岁左右灵动激情的网虫网迷们在网上主要作些什么呢?说来竟如此简单,三分之二的学生网民主要是:在线聊天和结交新朋友;泡“伊妹儿”和贴…  相似文献   

8.
翟峰 《中国人大》2009,(16):43-44
2009年“两会”期间,很多网民在网上热传一条人大代表建议,即“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以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保存和刹用的行为,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利”。事实上,人大代表的建议和网民们在网络上热传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问题,已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也是当今社会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友"一夜情"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都市中,一种新的男女交往方式,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在迅速传播。网络 “一夜情”不仅已被都市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所接受、所实践,甚至已成为少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一夜情”,简称为ONS,是近几年来急速窜起的名词,如偶像明星般占据了各个聊天室的热门话题,或讨论,或参与,或羡慕,或鄙视。据网易广东站调查统计,中国人发生“一夜情”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上交友,24.4%是通过网站的聊天室。另据凤凰网调查统计,有32.22% 的人跟网友发生过“一夜情”。 本文所指的网络“一夜情”是指双方通过网络这种媒介发生的“一夜情”,即网友双方在现实中见面以后的一种偶发的性行为,通常仅只一次,也可能是有限的两三次,强调双方均基于性欲求的特点,拒绝感情与责任,通常发生在并不熟悉的人之间。不包括营利性、商业性目的在内的性行为。另外,这里所指发生网络“一夜情”的只是局限在异性之间,并不包括同性的行为。 通过对网民整体情况的观察,有过或向往“一夜情”者多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一夜情”确实多发生在学历高者身上:一是因为这种现象主要在网上传播,从而确定了它的人群的局限性;二是越是高学历者越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他们可以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民现象是对匿名言论自由的过度误用,是群体极化和大众心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实社会问题的虚拟反映。网络暴民现象伤害了当事人,危及到网络的和谐。必须冷静应对网络暴民现象,促使网民成熟、理性和自律,并加以必要的监管和法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网络文学体现的游戏精神、平民立场、后现代主义色彩,适应了广大青少年网民张扬个性、解压释怀、休闲娱乐的心理需要,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对此,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作用,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以信息高速传递和信息终端无限为最主要特点,自由的网络舆论环境和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使得每一个个体深刻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网络时代下的公检法司机构不再隔离于高墙之内,而是前所未有地暴露于舆论的闪光灯之下,公检法司机构的司法裁判工作收到社会广泛监督,此种畅通的社会监督不仅对司法工作造成极大挑战,也是推进司法公开、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机遇,公检法司机构于此大环境下应革新司法理念,主动应对网络舆论监督,以更加充分地司法公开和司法宣传践行自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对单独教唆犯刑事可罚性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唆人的教唆行为的后果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单独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不属于实行行为 ,不能确认其为犯罪。因此 ,应对我国刑法第 2 9条第 2款进行修改 ,取消对单独教唆犯的刑罚 ,以保障刑法分则与总则立法精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袁凯 《甘肃理论学刊》2001,(2):66-69,77
目前人的素质理论研究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 ,而是分散于其他学科之中。正因为人的素质理论研究的这种分散性 ,致使人的素质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和体系性。为此 ,在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应尽快创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即人的素质学。本文对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学及其方法论原则、研究内容、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兴起和众包的成功,造就了“个体”的崛起。基于网络发展的模式开始渗入教育领域,带来了高等教育网络化、虚拟化、无边界化以及更加开放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变革,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建立良好的基础建设体系,为此学校要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质量,加强基础建设,保证精品课程质量,重点进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正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文化意义有助于转变社会文化观念,打造网络文明形态。网络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价值实现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因而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改善网络伦理系统,健全并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网络犯罪的动向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已涉及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犯罪形式。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密切注视网络犯罪的动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以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场现代科技革命,有利于学习和获取知识,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为此,教学辅助机构必须充分合作;教师应成为教学软件开发的核心;教育资源必须优化配置;网络安全性也应注意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凝聚着有效和广泛社会资本的社会,它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自主、平等、信任、协调、合作和互惠的关系。第三部门作为凝结社会资本的网络,体现着社会资本的发展,有助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和公共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发展第三部门,建立公众的横向关系网络,培育民众之间的互相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