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物质主义是指强调物质拥有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本文旨在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助人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法对817名青年在职者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和地域差异;青年在职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高物质主义者的生活满意度更低,正向情绪更少,负向情绪更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高物质主义者的人际信任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近十余年来,苏联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青少年的现状、特点和他们中不断发生的各种思想倾向与社会问题,千方百计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思想政治影响。苏联有关领导部门接二连三地召开各种各样有关宣传教育的科学实践会议和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广泛发展学校中的共产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态度”;决定大力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9)
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蔓延的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物质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选择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为视角,通过恩格斯对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批判,探讨马克思主义物质价值取向。并通过解构当今社会存在的物质主义现象,为树立正确的物质价值取向,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提出建议。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正确认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严格要求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注重构建精神世界,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把物质与存在的含义相混同,对思维和意识的界限划不清,常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代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表达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不能如此,这两对概念的涵义并不等同,应各有其特定的哲学界域.一、两位大师对物质的界说有异对于物质的涵义问题,现在哲学界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可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往往解释物质概念,是按列宁的定义;分辨物质现象,多是按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这两位哲学大师对物质范畴的界说是有差异的,对此哲学界似乎采取回避的态度,未见有人辩析或质疑过,所以客观上人们的理解仍存有歧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对广告的总体态度比较消极,但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学生对广告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相比理性诉求方式的广告,他们对感性诉求广告的态度要明显积极;城市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点表现为:"崇名"、时尚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犯罪青少年的经济生活状况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宝义 《青年研究》2001,(12):40-45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犯罪青少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描述了犯罪青少年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 ,认为经济生活的贫困或相对贫困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还指出 ,生活“富足”青少年的侵财犯罪与其收入———支出的“供需”矛盾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利益代表和利益调节形式,是对国家和社会间常规性互动体系的概括,是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法团主义较之“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合理性和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作了些尝试性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8.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实践运动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对革命理论是否科学地取舍、坚守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主义与问题”的历史性考问中诞生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立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主义”为先导,从“问题”出发,“主义联系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实际,实事求是,通过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定向的伟大斗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长征中践诺初心,我们还要继续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处理好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1082名青少年数据为基础,对国家、全球态度的结构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态度及全球态度均为包含三个子成分的结构;(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全球态度越积极;(3)国家态度中的一般自豪感、国家责任感越高者越重视全球和人类,表现出积极的全球态度;但国家优越感越强者,即使在遇到非实质性冲突时也会表现出较狭隘的爱国倾向,消极的全球态度。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不同学术理论层面,有不同的含义。在价值观念层面,“唯物主义”即“拜物主义”或“拜物教”,具体表现为“唯经济主义”、“唯物质财富主义”、“物质享乐主义”。而“唯心主义”则把精神需求视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强调个人的自由自觉的精神修养,强调文化价值决定经济基础、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马克思实践哲学强调以人为本,其价值取向当是后者。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武术学校"封闭型"场域下的青少年同伴关系为对象,采用田野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资料。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对所获信息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研究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互动方式、特点及发展变迁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剥夺与重塑的"封闭型"特殊场域下,青少年采用群体和个体的方式与同伴互动;同伴关系呈现出以物质交换为互动模式、以冲突为表现形式的特点;同伴关系的结局为妥协与获益。  相似文献   

12.
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自尊。互联网是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青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道德意识方面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道德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不足;道德准则难以约束网络言论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本身的多元性、开放性对青年认识产生误导;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等方面比较滞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网络道德的影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健全针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导向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体制;重建公开、参与、积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泛娱乐主义思潮是一种极具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便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批判范式历经由“批判”到“引领”再到“治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源于: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复杂性、综合性的内在要求,解决单一批判范式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乏力的客观需要,以及构建泛娱乐主义思潮系统性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范式转换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内在动力,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重视“谱系”问题研究,深化泛娱乐主义思潮学理批判;实时监测,加强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加速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向“治理”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刘晟光 《学理论》2009,(2):62-63
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似乎在拒绝心-脑关系的笛卡儿主义二元论和还原物理主义。同时,他们又在极力发掘一种既承认“心”的独立存在而又依赖于脑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如突现论。本文一方面通过对笛卡儿主义二元论和还原物理主义的责难,指出心-脑关系中“心”的含义,评述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笔者借鉴Kim.J的随附性概念,提出自己的一些关于心-脑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人们往往譴责犯罪分子“沒有人性”、“兽性发作”。人为什么“沒有人性”了呢?“兽性”为什么能在人身上“发作”?犯罪和“人性”、“兽性”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犯罪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认定的人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人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就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那部分犯罪。因此,本文试以人为出发点,对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杨瑞琴 《理论导刊》2023,(11):107-113
马克思借助土地这一特殊的具象性意象表征自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换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而以“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比原始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人地关系”的不同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的经济动因,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人与土地物质变换断裂现象和以抢劫土地肥力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科学地阐释了生态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摒弃了西方主流环境主义、深生态学和生态浪漫主义等在生态问题上抽象的价值批判和伦理说教,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合生产、弥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扬弃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公务员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看法与态度。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可能影响这些看法和态度的诸多因素。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利用初始模型、包含中介变量的模型以及包含调节变量的模型,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公务员对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认知与其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显著正相关,而公务员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情感认知与其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无显著相关。此外,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1作为调节变量,影响着组织环境因素与公务员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化建设,加强公务员与公民的互动,以改善公务员对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认知;需要加强组织环境的建设,并通过多方面教育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培育和激励公务员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香港青年协会、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1994年10月分别在三个地区进行了以“国家与民族”为主题的“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第三次调查,旨在了解青少年对于民族状况、爱国情操、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发展这几个重要方面所持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四年,在三项大型连续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群体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评价;(2)青少年对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的自我评价;(3)不同群体对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4)青少年时科学相关问题的态度(5)青少年对科学常识的了解程度(6)青少年对迷信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发展--兼论校外教育的培育角色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乃桂 《青年研究》2002,7(7):29-38
本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1)对青少年发展的思考 ,应用更新的认识 ,即在“家庭—学校—社区”这个三角关系上 ,加入朋辈、校外教育和邻区 (neighborhood)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群体和教育形式 ;( 2 )青少年的价值 ,其实是其父母和“重要他人” (significantothers)的价值的写照 ;( 3 )教育青少年的新的培育方案应以“疏导”为主 ,并在“禁”、“防”、“疏”三法中取得平衡 ;( 4 )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整合部分 ,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培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但校外教育培育角色和功能应随其效能评估的改进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