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文化资源积累及科技发展,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及才华,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经过创作、  相似文献   

3.
房宁 《人民论坛》2022,(4):62-67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国情的显著特征,“瑷珲—腾冲线”是标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基本国情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直面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不平衡”引发并加剧的“不充分”两大问题。“瑷珲—腾冲线”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根本之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客观上也具备了延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和资源,具备形成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第二波”的潜在条件。集中力量开发“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应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4.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詹花秀 《湖湘论坛》2020,33(4):88-100
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有资金才能投资生产和发展经济。自工业革命以来,金融领域的每一次创新,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资金具有趋利的本质,永远都在追逐低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虚拟经济领域的各种盈利机会,很容易让资金呈现"脱实向虚"趋势。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迹象,引起了政府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资金"脱实向虚"的缘起、轨迹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可能引发的新一轮经济"脱实向虚"风险,有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资金"空转"套利,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0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短短数年,无论是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还是学界对“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04年中方协议投资55亿美元。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走出去”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内容更加丰富,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恰逢世界经济的后危机期,走出去国家战略提速已被高层列入未来五年规划建议中,民企走出去是该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后危机背景下民企国际化内外环境在变,内外经济大势都在促成民企国际化新浪潮,但制度与政策的空档或将置民企国际化于某种困局,摆脱困境并争取国内利益最大化的政府政策,须从三个视野去构建。  相似文献   

9.
兰建平 《今日浙江》2010,(21):30-31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区域经济实现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向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导转型升级、工业化发展由中期后半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罗永东 《今日广西》2008,(20):29-31
近年来,荔浦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锐意进取,务实开拓,奋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荔浦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33亿元,同比增长16.8%。财政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3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亿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万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民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必须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更好地谋划自身工作,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对民政工作进行再定位,才能推动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和彰显大作为.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新时期工商联的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按照“两个必须坚持”和“三个结合”的原则,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碳特征向低碳特征转变是中国应对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正确选择。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高碳经济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过渡到低碳体系,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兼顾。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立场是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承担起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相适应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事》2000,(3):24-2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迅速增长,然而,与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极低。如在1995年,西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4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19%,整个西部地区也只相当于广东的11.2%。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优惠以及自身的经济基础较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城市复兴的重中之重。在城市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既要防止“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又要推动承载城市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章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角度,以北京的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前门大街三处城市文化中代表市井文化遗产的老街为例,论证了作为“结构遗产”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跳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困境,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需求下通过内源型发展体现自身价值并以相伴相生的关系实现老街区市井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樊和平 《群众》2007,(12):74-75
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增进幸福?文化又如何增进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时刻叩问着以提炼生活、指导实践为己任的理  相似文献   

17.
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在比较文化研究中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研究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和批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的宏观把握,任何孤立的“、微观”的、所谓“细致”的研读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全球化-本土化”的内涵及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今英美最活跃、最有争议,堪与法农、萨义德、霍尔、巴巴、胡克斯等相提并论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兹奥丁·萨达尔和他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伟 《重庆行政》2008,(6):75-77
一、重庆北部新区与保税港区的新定位结合中央对重庆的战略部署,综合考虑重庆发展阶段特征,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两路一寸滩保税港区的战略定位要在发展内涵上突出自主创新,在发展方向上紧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和现代服务业,在功能作用上重点体现创新引领、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统筹城乡发展主题,成为带动重庆发展的"核心、高地、平台"。  相似文献   

19.
科技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马克思基于对科技和经济的深入理解,开创了一条从现实的人的社会生产中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对于人类历史的塑造作用的道路,特别是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对人类走向现代化产生的强大影响。阐释马克思的这一科技—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需要全面深刻把握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弘扬科技—经济内含的辩证方法,反思和回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在现代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晋太 《前进》2007,(2):52-53
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事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也是影响我国未来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近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在许多重大决策方面为我们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