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实行的是多党制,但这种多党制并非西方典型的多党制,它是以新“巫统”为核心,由若干个政党结合而成的多党联盟“国民阵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优势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执掌马来西亚的国家政权。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党及其制度建设伴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腾飞和社会进步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政党政治体系内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变化趋势。一、党派联盟制度最终形成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在东南亚国家中极为特殊,它实行是非典型化的一党制或多党制,即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党联盟的制度。马来西亚的政党联盟形式最早是出现于1955年4月马来亚联…  相似文献   

2.
王鹏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3):86-103
巴西现行政治体制的核心安排是联盟总统制。再民主化以来,巴西碎片化政党格局导致总统所在的政党永远处于国会少数。历届巴西总统必须构建和维系一个多党执政联盟,才能在国会中取得多数支持,保障体制运转和政治稳定。就形成基础而言,执政联盟依赖于围绕一系列特殊"产品"形成的利益交换;就结构而言,执政联盟的主要特点是成员所属政党数量多、意识形态差异大和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衡。执政联盟能否平稳运转,往往依赖于总统的个人协调能力和政府当前的表现。这种状况折射了联盟总统制的内在脆弱性。该国近年爆发的经济政治危机进一步凸显联盟总统制的局限性:浓厚的庇护色彩、易于滋生政治腐败和包含大量的政党"否决者"。巴西正面对这样一种政治困局:一方面,以修正和完善联盟总统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保守政治格局阻碍了上述改革的启动。这种困局无疑将使巴西的政治走向变得愈加不明朗。  相似文献   

3.
欧洲议会党团和欧洲跨国政党联盟是欧盟跨国政党网络的构成部分, 并在制度化程 度上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欧洲跨国政党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被一些人认为是未来欧洲向“政党之欧 洲”发展的证据。实际上, 欧盟跨国政党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国内政党的些微因素, 但并不 能因此与国内政党作简单类比。它们是在欧盟特殊的框架下政党跨国合作的特殊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4.
2010年大选是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再民主化以来的第6次大选。依靠卢拉政府的卓越政绩,执政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其候选人罗塞夫当选总统。执政联盟扩大了自身在国会众参两院的席位优势,它控制的州长职位也超越反对党联盟。本次大选进一步表明,中间和中左立场的政党成为巴西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劳工党和巴西社会民主党在巴西政党格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5.
乌拉圭的左派政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拉圭左派政党的发展令人关注。一是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左派政党的力量不断壮大 ;二是左派政党进步联盟—广泛阵线候选人塔瓦雷·巴斯克斯可能在 2 0 0 4年 1 0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 ,从而打破乌拉圭自独立以来两大传统政党长期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 ;三是如果巴斯克斯当选 ,未来的进步联盟—广泛阵线政府将会与巴西和阿根廷的左派政府加强合作 ,从而对南美地区的政治及地区一体化合作产生重要影响。一 乌拉圭左派政党的发展及壮大乌拉圭左派政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 )创立及缓慢发展阶段 ( 2 0世纪初至 5 0年代末 )。 2 0世纪初 ,受西…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分裂组合,目前有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两大共产党组织。尼泊尔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是目前三大主要政党。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党能够占到议会2/3多数而单独组阁,出现了三个执政联盟:大会党与联合马列,联合马列与尼共(毛主义)、大会党与尼共(毛主义中心)执政联盟。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做好尼泊尔政党外交越显重要,深入研究尼共发展历史与现状也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尼泊尔政党格局对尼泊尔共产党的演变和分合进行梳理,以期有效开展对尼政党外交。  相似文献   

7.
2017年5月,阿尔及利亚进行了全国人民议会(Assemblée Populaire Nationale,APN)选举投票.在此次选举中,共有60个政党和政党联盟获得议会462个席位,其中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Nationale,FLN)获得164个议席,全国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Democratique,RND)获得100个议席,分别保持了议会第一和第二大党的地位,巩固了其执政党的地位;伊斯兰政党争取和平社会运动(Mouvement de la société de la paix,MSP)领导的竞选联盟获得33个议席,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8.
1998年6月19日和20日,捷克共和国众议院提前大选。继右翼联盟连续执政6年之后,首次出现了左翼政党执掌政权的局面。这次大选共有13个政党组织参加,进入议会的有5个政党:原最大的在野党捷克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社民党)雄居榜首,得票率达32.31%,获200个议席中的74个席位;原主要执政党公民民主党得票率27.74%,获63个席位,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得票率11.03%,获24个席位,基督教民主联盟—人民党得票率9%,获20个席位;年初刚从公民民主党分裂出来的自由联盟得票率8.6%,获19个席位。7月22日,总统哈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国大党渐趋陷入衰落、印人党由边缘走到中央,邦级政党异军突起并与超大型政党共享政治权力,印度政党格局由"三足鼎立"过渡到"两雄争锋"。同时,"悬浮议会"下联合政府成为政治常态;第三支政党力量式微并淡出政治舞台,以国大党和印人党为核心的两大政党联盟交替执政;国大党和印人党在推动经济改革和包容性增长方面已形成共识。未来,国大党短期内难以复起,印人党在政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将持续存在,但其不会轻易改变联合政治的传统;国大党和印人党在国家建设、世俗主义等重大议题上的分歧将更为严重;邦级政党仍将与全国性大党在中央与地方层面共享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右翼政党在欧洲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在现今欧洲国家经济很难有较大起色、外来人口持续涌人的情况下,极右翼政党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扩大.本文通过分析欧洲极右翼政党出现并不断壮大的原因,以及三个典型的极右翼政党——英国的不列颠民族党、德国的德意志民族民主党-人民联盟、瑞典的民主党各自的主张及现实表现,展望欧洲未来政治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东姑·阿卜杜拉·拉赫曼是马来亚及之后成立的马来西亚的首任首相。1951年,在拿督翁(Dato Onn bin Jafar)打算接纳其他族群为马来亚联邦成员,而失去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信任的情况下,东姑(人们广泛熟知他这个名字)成为巫统党主席。任巫统主席期间,他与华人、印度人族群政党组建了行之有效的联盟,即联盟政党,并在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谈判和1963推动组建大马来西亚联邦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他虽然能成功地战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2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尔·塔拉巴尼①批准议会最大政党联盟———什叶派团结联盟对贾瓦德·马利基的总理提名,打破了2005年12月伊议会成立以来长达4月之久的政治僵局。马利基是伊战后的首届正式政府总理,任期4年,②他临危受命,素以政治强硬著称,获得伊各方及美国的欢迎和  相似文献   

13.
拉美地区总的政治形势基本稳定, 但也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国家顺利完成政权交接的同时,另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足以引起政治危机的事件。传统政党威信下降, 地位继续削弱; 新的政党和政党联盟影响不断扩大, 导致政局发生变化。文官政府强化政治权力和少数国家前军人在政坛上崛起,形成强势政权。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拉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下世纪初拉美政治格局, 特别是政党政治和民主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发展, 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2月1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举行了换届选举。43个竞选政党中有4个突破5%“分数线”进入新杜马,即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自由民主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竞选联盟和“亚博卢”联盟。它们纷纷表示将在新杜马中充分发挥作用。现将其能入选国家杜马的原因及今后的政策方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政权精英与温和反对派精英之间达成协议,拉丁美洲国家有可能出现由军人政权向文人政权和民主政体平稳过渡的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利的政治转型即属于此类型。在智利的政治发展和政治转型中,政党作为重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在呈高度分裂状态的社会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智利政党在政治转型中表现出几种特征:转型早期政党对社会运动的抑制,政党由极化走向温和与融合,政党联盟由变动性走向制度化和稳定性。政党政治的发展是一国政治发展的表征,政党政治的制度化体现为国家政治的稳定,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目前智利民众对政党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年轻人普遍对政治持冷漠态度。政党要提升自身的合法地位、赢得选民信任,需要致力于解决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当代智利政党及其政治精英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达成了一定的和解与共识,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从而为解决智利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创造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大选于2005年1月31日举行。2月13日选举委员会公布了大选结果:以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为主的“伊拉克团结联盟”获得约48%的选票,得票数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是库尔德政党联盟,得票率超过25%;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的得票率接近14%,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族群政治在拉美兴起,其主要特征是一批新兴印第安族群政党的产生。在历史上,拉美族群政党的发展并不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地区存在的制度障碍、资源不足和种族意识相对淡薄。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推进,族群政党在拉美各国大量涌现。印第安族群政党是印第安人政治参与扩大化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印第安族群的政治参与,提升了自身政治表达的有效性。玻利维亚的"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是拉美迄今最为成功的印第安族群政党,它的形成是玻利维亚印第安人数十年自主政治动员的成果。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族群政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没有引发或加剧国内的族群矛盾。它取得竞选成功主要归因于该党的政治诉求和政治主张能够跨越族群边界,构建更广的选民光谱,实施具有多族群联盟的包容性政治策略,保持不同族群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了玻利维亚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越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成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集合、组织和领导一切爱国和进步力量,已成为当时越南革命的迫切要求。当时越南国内虽然已有三个共产主义组织:印度支那共产党、安南共产党和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联盟,然而它们彼此分立,  相似文献   

19.
一、紧锣密鼓备战2004年大选2004年是亚洲的大选年。在东南亚将有3个国家举行大选 ,即印尼的立法机构选举和总统选举 ,以及菲律宾的总统选举。为此 ,两国主要政党和政要的大选热身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印度尼西亚印尼的议会和总统选举 ,分别定在2004年4月和7月举行。根据2002年印尼宪法修正案 ,将由全国选民直接选举正副总统 ,改变原来由人民协商会议选举的做法。根据2003年7月7日新总统选举法规定 ,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在先前的国会选举中获得3%的席位或获得全国5%以上选票的 ,方可推举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2003年的下半年 ,各党派备…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统一俄罗斯”党独占鳌头,俄共遭到严重挫折,自由民主党得票率上升,“祖国”竞选联盟异军突起,“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惨败。杜马选举的结局为普京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争取连任铺平了道路,朝着普京设想的由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以议会多数党为依托的政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