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符艳红 《求索》2007,(1):138-140
本文从人性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人与人平等、代与代公正、人与自然和谐”是地球人生存的共识。“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追求、向往的“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研究和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张文俊 《求索》2010,(1):115-117
《周易》崇尚和谐,提出了“太和”的理念,是古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统一,是通贯天、地、人三才的整体和谐。“太和”理念的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6.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7.
林春逸  刘鑫淼 《求索》2005,(6):129-131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正义,正义的国家就是整体和谐的国家、正义的人就是德性和谐的人。但是,柏拉图所追求的“和谐”,不完全是正义的和谐,其正义观具有明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正义是追求和谐的正义,其和谐是正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机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管理。在逐步走向“人本化”的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理念及意识正成为主旋律,这种回归人本的管理理念,正凸显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机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构建和谐机关首先要“人和”,只有人和机关才能和谐,我认为在人的管理中。认识人、关爱人、培养人、举荐人、使用人应该成为构建和谐机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我和谐     
最近,有位心理专家对500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作了一个跟踪调查,发现85%以上的人,从心理失衡、行为偏激,到心理恢复、奉献社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和谐的调节能力。自我和谐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实现自我和谐,要有一种“胜人者力,自强者强”的境界,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出产品出人才的场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离不开千千万万员工和谐能力的提升。塑造“生态和谐人”,提升员工身心和谐能力。管理学者孙健认为:“生态和谐人”是适应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指以身心和谐、人生幸福为目的,人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五千年文化崇尚“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结合新形势下的国税系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国税,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把人的思想认识同构建和谐相结合,思想政治才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国税事业构建和谐,其内容包涵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人与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基本内涵,它强调通过协调实现系统、层次、要素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机转换;强调现时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准确把握发展的度。“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从教育来看,是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来说,和谐是稳定,是发展,是每个人都创造价值、享受创造成果;对个人来说,和谐就是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而对机关部门来说,和谐就是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工作的和谐。在这里,单一。不是和谐;单打,也不是和谐。“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事物从来就是这样:只有一种声音,就成不了气势宏伟的交响乐;只有一种味道。就成不了耐人寻味的盛宴;只有一种物质,就成不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在党政机关这个大家庭中,用良好的工作质量去创造“上下同心、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去营造“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娟 《前沿》2008,(2):126-128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可能达到的一种相对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关系状态。“和谐社会”则直接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实现。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和谐”的表征、程度、状态进行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和谐的历史演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量化改进;和谐社会则是这种量化改进的高级形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恒扬 《今日海南》2005,(10):40-40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文明生态村”中的“文明”就是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各地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治理“脏乱差”,改变生态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同时抓改水改厕。  相似文献   

18.
韩颖龙 《今日浙江》2006,(19):23-23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在我国儒家伦理思想中“,和谐“”、仁爱”等道德观念受到特别的重视,人们经常听到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话语,就是“和谐“”、仁爱”等传统伦理文化的体现。历史经验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增进团结。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团结,维护团结,以互助行动搞好团结,才能同心同德,和谐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19.
周传荣 《传承》2012,(11):16-17,19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目前一些企业的内部环境与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和谐企业应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和谐海南”的最终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和谐”目标: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里所指的和谐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理想的、绝对的和谐。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取决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策性障碍和人为性障碍,解决发展中积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构建和谐海南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要营造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