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起鸦雀无声来,还是议论纷纷好。山东拟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一事,在全国"两会"发言中披露后,初步框算将耗资300亿,引起几乎一面倒的质疑,绝少赞许的反应。想找一找支持方的论点,这才发现,像我们习见的场面一样,这么大的事情却不见后续跟踪报道,是不是又要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广大精微,历久弥新,孕育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但百折不挠,至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古圣先贤遗留给后代子孙的至宝。然而,在历经“五四”和“文革”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圣贤的批判后,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顶端,因而一度丧失了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李道湘 《台声》2000,(11):7-9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从其政治层面而言,它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反映了香港、澳门人的回归愿望;从其文化层面而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对统一的追求,表现了“和而不同”、容纳百川的气概,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永恒信念 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它顺应了全体中国人的和平统一的愿望和要求,也说明了它符合和适应香港、澳门的实际,同时也适应和符合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潮流。而从其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阳 《传承》2008,(6):98-99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华世界的世界认同度也在不断上升。中华文化能够成功的获得世界认同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基础、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下的复兴所奠定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见慧 《协商论坛》2010,(3):11-12
目前,国内已有海南国际旅游岛、黄河三角洲、深圳综改试验区、海西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等诸多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0,(3):23-23
3月23日,省政协举办报告会,向在汉省政协委员传达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省政协主席宋育英作传达报告。她介绍了会议概况、会议主要精神、委员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驻鄂全国政协委员参会履职情况,以及省政协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安排。  相似文献   

8.
侯露 《前进论坛》2008,(4):35-37
来自安徽省的全国政协委员侯露喊出了“两会”上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第一声反对意见。她感谢政协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她说:“我是带着老百姓沉甸甸的寄托来的……我们从底层来,底下敲锣打鼓把你送上来,回家以后让我们说什么?”且不论孰是孰非,我们听到了争议,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毫无保留的争论,这就是好事。当委员们对一个问题有分歧时,能够提出疑义,表明立场,这表现了广泛的政治协商。  相似文献   

9.
田羽 《政协天地》2011,(1):17-17
2011年1月5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四届三次理事会。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到会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黄文麟,会长何少川,副会长陈荣春、林逸以及170多位理事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李明 《理论月刊》2020,(2):42-52
"中华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论述中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和总括性的动态概念,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从"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观点的外延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强调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与行为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实现三者在历史上逻辑上的统一。当前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本位主义等若干错误的文化立场,影响和误导着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提出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是标识中华文化身份的内核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落脚点在"坚守",尤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三对"关系"。要在文化自觉的思维下继续反思、审视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发力;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住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付志方 《乡音》2014,(4):9-9
3月9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作了题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有为政府”》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委员们的强烈共鸣,获得了多次掌声,并被多家媒体报道。文中许多经典句子见诸报端。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7):62-62
践行"老实"的优良品行我们党历来倡导"老实"。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要求全党各级干部要"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并且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概念,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学大庆"在全国的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17.
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在这姹紫嫣红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全世界妇女共同的盛大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值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从新闻媒体报道中欣闻胡锦涛总书记3月7日在亲切看望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  相似文献   

18.
丁宇 《两岸关系》2014,(4):32-36
<正>记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月18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发表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谈话,引发两岸各界强烈反响。您如何理解谈话中关于"两岸一家亲"的论述?如何从中华文化入手,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陈斌华 《台声》2001,(8):4-7
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6月26日至27日在福建厦门举行。论坛主题是: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海研中心副主任孙亚夫,以及祖国大陆、台湾地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约50位有关人士、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 在短短两天的研讨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言,达到了相互交流、增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统一战线》2013,(8):31-31
“文化强国”在于“文以明道”。本文论述了在“文以明道”上,注重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也包括统战文化,可以说统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一个点。为凝聚统一战线智慧力量,加强对统战文化的创新探索,提升统战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向纵深发展,研究和探讨中华文化与统战文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