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谈司法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中国律师》1997年第7期上沈德咏先生发表的《为中国司法体制问诊切脉》和1997年第10期上唐浩文先生发表的《中国司法体制的症病何在?》两文,结合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现状。颇有感触。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何在?是等待,还是锐意改革呢?笔者以一个关心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者的身份,斗胆在这里提出自己关于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构想,与各位大家们共同探讨,以期能为中国司法体制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一、法院设置的新模式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沈文中已有相当透彻的论述:①司法机制缺少科…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一年以前,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同志(现中共江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以《刑法法修改与非犯罪化问题》一文在法律界引起较大反响。一年后;我们终于等到了他的这篇《为中国司法体制问诊切脉》。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的等待是值得的:作者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法院工作中对中国法制运行脉搏的切实把握,以一支利笔,直指中国司法体制的弊端;以一支健笔,深刻论证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可行之路。我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对势在必行的司法体制改革的分量,我们亦预见到了它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轮廓尚不清晰的今天可能激起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律师》杂志自1997年第7期刊登沈德咏同志《为中国司法体制问沙切脉》一文以来,已有近10篇文章就中国的司法体制,特别是审判制度展开讨论,剖析现象,挖掘根源,提出对策,无一不是胸怀一试身手之情,一扫瘤疾之志。作为读者,我看了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用文字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高级大法官,沈德咏同志始终关心本刊的每一步发展,始终关注司法体制改革给律师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他的担任江西省高级法院副院长、中共江西省纪检委副书记期间,曾多次为本刊执笔奉献大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第7期本刊发表的凝聚了他心血的经验的佳作《为中国司法体制问诊切脉》。此次应本刊之盛邀,他又一次执笔,提出了一个人所关心重要司法实践问题。公正和效率是司法公正的生命所在,而量刑公正则是司法公正的灵魂所在。──编者  相似文献   

5.
对《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1997,(2)
对《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的质疑编者按:本刊于1996年第9期发表了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一文后,在法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些地方的报刊作了转载和报道,编辑部也收到不少来稿,提出了赞成或不赞成的意见,为了开展百家争鸣,我们选登如下几...  相似文献   

6.
再议“执行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这给全国法院干警以极大鼓舞,尤其使全国法院执行干部无不为之振奋。笔者曾以“高执办”名义于2001年第5期《人民司法》上发表了《“执行难”新议》一文,余意未尽,又逢十六大东风,感想万千,欣然提笔,再议“执行难”。一“执行难”作为跨世纪的一道司法难题,早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9年,党中央批转了最高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党,成为“尚方宝剑”,为抵制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执行工…  相似文献   

7.
从国情出发思考劳动教养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式提出司法体制工作机制改革之前,劳动教养制度问题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更是如此。本人就此问题发表过多次论述,主要有《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治安制度》(1984年第4期司法部《法制建设》)、《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1997年第1期《法学研究》)论述了“三改”劳教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及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改革,我们撰写了《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一文。拙文发表之后,受到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对刑事诉讼法学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反思。《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发表了读者王天国先生的来信(以下称王文),认为拙文第四部分“把侦、检职能应从政府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的提法,与该文基本上借鉴三权分立模式的研究观点有些不协调,甚至矛盾”,并以标题的形式提出“侦检权不属于司法权”。笔者应该首先真诚感谢王先生及所有关注这一课题的同仁们。严肃的学术批评,是法学理…  相似文献   

9.
“错案追究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案追究制”评析[编者按]:《法学》1997年第3期发表了王晨光的《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一文,在法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引起了普遍关注。6月初,本刊在上海召开了“错案追究制”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香港、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上...  相似文献   

10.
我曾在去年《人民司法》第四期发表了《在民主的制度下苏格拉底为何被判死刑》一文,探讨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借以说明现代司法理念与民主的联系与区别。文章发表后,湖北省的徐先金法官在第八期发表了《重温苏格拉底的慎重》一文,他主张苏格拉底是为了尊重法律而赴死。而我则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选择死亡并不是为了尊重法律,恰恰相反,他之所以选择死亡就是拒绝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他选择死亡是为了所谓的“殉道”,是对民主雅典的嘲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我对《斐多篇》和斯东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公开的决定。2013年11月25日孟建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文,对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设想,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司法公开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本文对检务公开的概念和意义、北京检务公开工作的现状、存在问  相似文献   

12.
执行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第一期《人民司法》上,笔者发表的《新世纪执行工作畅想》一文的开头有一句话:“看今朝,执行工作将在改革中发展,必定前程似锦”。一年的执行工作改革实践已有力地表明:执行工作改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收获的喜悦。然而,一年后的今天,执行工作在改革中的挺进又遇到了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因此,肯定改革成果,总结改革经验,正视改革挑战,便是我们必须回答的课题。一肖扬院长在新世纪开篇之作《公正与效率: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主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建立民事审判新格局和执行工作新体制为重要标志,人民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和静钧 《检察风云》2014,(17):35-36
关于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目前有三套文件:一是中央“全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二是中央“全深改”小组审议通过的《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三是最高院制订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不应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与叶彬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不应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与叶彬琪同志商榷高海南去年《人民司法》第10期发表的叶彬琪同志《民法通则应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以下简称叶文)一文,提出在民法中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的建议,笔者认为值得探讨和研究。叶文中对惩罚性赔偿条款下的定义是:“惩...  相似文献   

15.
《人民司法》第八期发表了陈洋南同志《对法院体制改革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一文,读后颇受启迪。文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切中积弊。但该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所提解决办法,似乎有失偏颇,现不揣冒昧,简论如下,以就教于《探索》作者及其他同仁。法院体制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现行审判制度和体系中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东西,克服那些由于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而影响甚至束缚司法机关审判职能  相似文献   

16.
<正> 王欣新同志在《收容审查制度应予废除》(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对我们的《收容审查的若干问题研究》(发表在《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一文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在此,笔者深表感谢。但对“王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我们谈些不同的看法。一、关于收容审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盗用行为性质之我见郝从宇《人民司法》1995年第6期发表了王礼仁同志《使用盗窃可以构成盗窃罪》(以下简称《使》文)一文,提出了“使用盗窃”的概念,并认为使用盗窃可以构成盗窃罪,这对于深入分析盗窃罪,切实保护公私财产利益颇有益处。但对该文所举案例应如何...  相似文献   

18.
白马非马     
文章能引起争鸣是件好事。本刊“不诉而审,无辩而判……》一文刊出后,一些读者打电话或写信给编辑部。对该文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铁索律师便是其中一位。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更好的活跃学术思想,我们发表“白马非马”文。本刊编辑部欢迎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展开有理有据的研讨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编者1999年第6期《中国律师》杂志刊登了张步文、杨加明的文章怀诉而审,无辩而判——“虹桥”案审判中的政采方作》(下称《不》文I。笔者不端冒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法律界的同仁探讨,与张步文、杨加明二位商榷。一一、法院在…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盐城市城区人民法院院长刘如亚关于“在实践中探索从严治院的规律”一文在《人民司法》1987年第10期刊登以后,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强烈的反响,截止11月20日已有来自江西、黑龙江、陕西、浙江、山  相似文献   

20.
死刑复核程序应否暂时由二审程序代替的问题,《法学研究》1986年第三、六期发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和二审程序,在目前可以“合二而一”(见第三期肖胜喜文);另一种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和二审程序合并,是违法的,是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取消(见第六期孙华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