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人热衷于定义每一法律概念,然对保险下一准确之定义却并非易事,我国保险法于保险之定义存在缺陷,最甚者实乃在于其尚未揭示出保险之本质,亦为保险之分类体系奠定错误之分类标准。探讨保险之本质,方知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之理论基础相异,亦难以寻求一更加上位之概念予以调和,因此对保险下一统一定义是不可能的,惟有采分别定义之立法模式。探讨保险之分类,始得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之分类方式存在弊端,惟依损害补偿险与定额给付险之分类方式方符合契约法之法理。由此,保险之定义亟待修正,依损害补偿险与定额给付险之分类方式构建保险之分类体系,并对之分别定义,实乃我国保险法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相似文献   

3.
群众·声音     
《群众》2012,(12):1
1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美",应是全方位的。她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有历史之美,也有现代之美;有进取之美,也有和谐之美。——知名学者蒲红果解读"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锤加绳墨而制之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  相似文献   

5.
中华名山大川中之翘楚,多只能各领风骚。黄山之秀,泰山之雄,雁荡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美,峨眉之峻峭,匡庐之迭翠……是人们公认的。惟有湖南湘西北边陲的张家界囊括了天下名山之精华,集幽、野、神、奇、秀于一体。难怪凡是到过张家界的游人,对那里壮观的雄姿和旖旎迷人的风采,无不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以及谨慎之心。其中,必胜之心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支点,责任之心、仁爱之心是担当有为的动力之源,谨慎之心是无畏逆行的保障与底线。"四心"的统一是成功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也是打赢民族复兴攻坚战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诗词文苑     
狼五山,乃通城第一胜境。余于工作之暇,时游之。笑看江山之秀丽,追怀先贤之英风,情难已,遂发乎声律,吟词五首以记之。  相似文献   

8.
选择合并之诉是客观合并之诉的一种类型。由于德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对选择合并之诉理解上的差异,形成了旧选择合并之诉说与新选择合并之诉说两种学说。比较分析新旧两种选择合并之诉说并解读特殊情况下的选择合并之诉,可以发现新选择合并之诉说主张由法院进行选择裁判,更符合选择合并之诉的本意。总结选择合并之诉一审、二审审理与裁判的不同情形,探讨选择合并之诉的发展进路,对该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淳 《前进》2005,(5):56-56
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天说》中假借韩愈的话,说人对大自然的破坏甚于害虫。其立论高远,振聋发聩,给人深刻的启迪。节抄如下:"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  相似文献   

10.
天道章句之七十五: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难治,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相似文献   

11.
王淼 《今日浙江》2013,(1):56-57
美丽中国,诗意浪漫,涵义深远。美丽浙江,山美、水美、风情人意更美。西湖之风雅,钱塘潮之澎湃,天台之幽深、仙居之奇崛,普陀之神奇,雁荡之秀丽……浙江超乎想象的"美丽",早就回荡在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赞叹声中。湖光山色的美是大自然的手笔,还有一种美则是浙江先人的杰作。乌镇之古朴,运河之悠远,兰亭之雅集,台州府城之雄险,人文气息很足,名人的遗迹处处散落。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2.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语出《国语·晋语》,其云: 赵筒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窦犫侍,曰“臣闻之,君子哀无 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 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 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对其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清代人江永说:“谓贵者降而为贱,如宗庙之牺牲,恐服勤于田也。岂非牛耕之谓乎?”(《皇清经解》卷260)其后,1941年齐思和加以确认,以为这是“春秋时已有牛耕之确证也。”(《中国史探研》91页——92页)此后,“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流行于世,累见于专著和教材。 然而,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视为牛耕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其说流行甚广,有必要在此加以辩正。 第一,登“宗庙之牺”的“牺”为牛,不合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14.
投资型保险乃特殊保险产品,极具专业性与复杂性,对其说明义务应有更加妥善之规范。针对投资型保险契约之说明义务,《保险法》第17条存在适用难题,保监会之专门规范存在对投保人利益保护不足之问题,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适用亦存在困境。我国投资型保险契约保险人之说明义务需加以完善:须对现行法之缺憾进行补足,同时应参酌世界发展之趋势,引入适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16.
姜日天 《湖湘论坛》2010,23(3):86-89
茶山丁若镛是朝鲜朝后期实学的集大成者。茶山先生的天道观是其整个实学思想的纲领。其天道观包括天气之道、天然之道、天公之道、天帝之道等内容。茶山的天道观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自然之天、命运之天、神道之天的思想体系。茶山先生的天气之道讲天是气构成的,讲天的自然存在;天然之道讲万物自然;天公之道讲天无赐予之意,人因作为之德而得福禄;上帝之道则讲彼岸超越世界。茶山天道观是其所处时代实学思想的表征。东亚儒学的派生性在茶山的实学中得到集中体现,具有现代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直相信古人说的那句话:“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短短十七个字,道尽了舞蹈之境,更是人之所欲宣泄表达境界的最高概括!招待远方来的朋友,来到坐落于新疆民街附近的葡萄架餐厅……维吾尔人因  相似文献   

18.
王莹 《创造》2008,(12):51-51
既承泽于家风之熏染,复受益于大师之启沃。学以致用,志在兴国。倾己所学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得“市场”之雅号;尽己之力吁求中国法治进步,有“良心”之美名。乐见市场经济炼成法治经济,痛诋权贵资本扼杀人民资本。媚官媚商之浊世,幸存此人;忧国忧民之清流,端看吴老。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事诉讼法理论中,确认之诉包括确认无效之诉和确认有效之诉。我国《公司法》第22条仅规定了确认无效之诉,并未规定确认有效之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确认有效之诉时有发生,法院对于此类诉讼是否可以受理,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现行条件下,通过最高院批复的形式承认股东会决议有效之诉的合法性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赋     
法治者,治国之良策,理政之利器。其功在惩恶扬善,扶正祛邪,除暴安良,平冤理屈。诚为个人自由之所托,人民幸福之所寄,社会久安之所凭,国家长治之所依。源远流长,中华法系;尚德明刑,重法隆礼。伯益降典,皋陶折狱;刑名从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