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主体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交往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调节主体活动的方向,促进主体的发展.主体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普遍交往,而共产主义是达到普遍交往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的活动离不开利益。利益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主体活动中具有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决定着主体活动对象的选择。这些作用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利益在主体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既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只有确立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正确利益观,才能真正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3.
交往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学者们大多只是将交往形式交往过程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反而忽视了对与交往来说最基本的概念——交往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交往主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只有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深层内涵,科学阐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实践价值.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勇 《岭南学刊》2003,(2):52-55
“一体化”与“区域化”是当今社会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社会化表现形式。交流和对话成为了我们时代的主导性潮流。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正在进入到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新全球化时代)。现代交往在性质、范围、层次上发生新变化,出现新特点。一度被学术界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与原有交往关系之间的关联?如何应对新形势,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本文将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一…  相似文献   

5.
个人交往主体性不但是个人主体性的新生形态,而且是扬弃片面个人主体性的结果。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定,无论是理论构想还是现实选择,都在微观主体视界上追求着个人交往主体性。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健全个人交往主体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是一种交往实践.现实中的两岸关系,对话和独自相互交织,彼此牵制.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促使了两岸共同的生活世界的形成,两岸关系从扭曲的交往模式走向合理的交往模式.在两岸关系中构建交往理性,是本文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语境下的尝试.两岸的儒学传统可以被发展为别具一格的两岸的交往理性.一种以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两岸交往伦理的建立,必定会对两岸的平等对话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存在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本文在探讨网络交往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分析主体间交往的表现,并从自我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中的主体间交往应遵循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张利霞 《理论月刊》2006,3(6):17-19
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交往”范畴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进行阐述并比较后指出,哈贝马斯关于扬弃交往的异化、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种种设想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其“理想语言环境”的构想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但尽管如此,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还是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戴盈莎 《思想战线》2011,(Z1):380-381
师范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在完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向性交往的教学实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多向性交往教学实习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实践性教学中予以正确的组织和实施,对于保证和不断提高师范专业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国民党再次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两岸进入大和平、大交流、大发展时期,各种交往有序展开,取得的成绩备受各界瞩目和肯定.然而,刚经历2012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又呈现出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如何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而南部台湾又恰好是决定这一...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既是中日两国关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是对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作出的一大贡献.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实现是众多力量作用的结果,其中,两国政党交往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邦交正常化之前,两国政党交往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铺垫了良好的基础;在邦交正常化进程中,两国政党交往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发挥了独特的桥梁作用;在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政党交往又为中日国家关系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展新 《前沿》2014,(5):76-77
文章主论述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从主体问性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思维方式和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思维、师生主体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交往”,这个概念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在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时的过渡性用语。因此,人们在论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时,简单地对它作“生产关系”解。在一般的理论著作中,几乎没有它的踪影。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分析“交往”及“交往形式”的涵义,说明交往概念不能等同于生产关系概念;它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守明 《前沿》2011,(6):185-187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突破传统教育单一化、形式化的模式,积极寻找一种新型、实效、操作性强的教学样式与方法。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无疑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交往理论以理解为起点、以主体间性为运行机制、以合理性评价规则为保障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创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肖锐 《前沿》2009,(2):47-49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形成,要以一种没有强制的、没有病理上歪曲的交往概念为前提。由此出发,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基础和保障。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平台之上,交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以及厌学等不良后果。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教学内容要随实践的变化而改变,为我们构建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要摆脱道德教育的实效低靡,必须打破对"交往"问题的纯粹、完美的抽象论述,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区分出交往的四个层次.进而明确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中的四种交往关系,肯定四个层次的相对稳定性及差异性是前提,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20.
将交往实践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变革、发展的哲学基础的积极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时代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多极主体互动中个性发展需要,是谋求教育主体在理解共生基础上普遍交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