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李敬泽 《党课》2010,(22):73-74
孔子有弟子三千,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做好事分为两种,一种如颜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个窝头吃,有一瓢清水喝,颜先生就乐呵呵的了。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做好事,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待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  相似文献   

2.
成全与迁就     
张超 《求贤》2011,(9):29-29
秋天,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3,(5):48-48
据说,有位著名的书法家,他随便的一笔一墨,都会被人弄走去收藏。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家的山墙角上,经常有人在哪儿随地大小便,让他很烦,于是,他提笔写了一个字条:此处不可随地大小便!过了不久,也被人揭走。他心想,这样意思的字,也能挂出来吗?没想到,他的弟子告诉他,在某大人物家,见到了这些字,只是给重新拼接成了:小处不可随便。  相似文献   

4.
唐宝民 《前线》2014,(7):118-118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与大学者胡适有过多年交往,二人还曾合作写成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自认是胡适的弟子,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需要注意的是,唐德刚虽然尊敬胡适、在与胡适的交往过程中时时执弟子礼,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不因胡适是老师就盲从他的观点,而是敢于对胡适的观点进行挑战。  相似文献   

5.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  相似文献   

6.
大麦穗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相似文献   

7.
在章太炎的熏陶下,章门弟子大多擅长小学研究,而且他们还运用这种深厚学养,积极投入到国语运动中去。他们首先通过在读音统一会上的联名提案,使章太炎发明的注音字母成为民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套注音方案。此后,他们还积极主持编订《国音常用字汇》和各种国语教科书,促使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语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句救命话     
姚克 《党建文汇》2002,(20):43-43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天,一封从察里津前线发来的急电送到了列宁手里。内容是:“冬天就要到了,士兵还缺少冬衣御寒,弹药将尽,速!总部机关迟迟未予答复。”列宁让通信员把电报送到军需供给部。一小时后,列宁打电话给部长:“你好,我是列宁,送去的电报你收到了吗?”“没有收到。”“请去查一下邮件。”“我马上去,然后给您去电话。”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2012,(9):47-47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孔子自30岁招收学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遍及诸侯各国。也正是凭借这些数量众多的弟子们,孔子的思想才能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相似文献   

10.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行至河边,只见洪水涛涛,无法渡河。大家无功而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11.
艾迪 《党课》2011,(19):101-103
唐代著名的仰山慧寂禅师早年在广州和安寺出家,寺里有一个弟子,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有一天早上,慧寂派这个弟子去取一些盐回来。  相似文献   

12.
河边的苹果     
《学习导报》2011,(1):54-54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行至河边,只见洪水涛涛,无法渡河。大家无功而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13.
张进军  郑霞 《共产党人》2004,(21):42-43
“假如我这次能侥幸活着回去,那么,我愿意当一辈子的给水兵;假如我不幸离同志们而去,那么,请求团党委在我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一定要让我再看一眼钻机。”  相似文献   

14.
司恩平 《支部生活》2008,(10):34-35
云山村明星小学在昆明世博园附近的云山村里。 两年前,一位同行告诉笔者,应该去这个学校看看,那些贫困的孩子,那些敬业的老师给来访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她说,在这所小学里,好学、朴素、礼貌、纪律严明、艰苦奋斗、敬业的感觉无处不在,许多孩子还会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因为这些客人给学校赠送过教学设施,而且还多次来看望过他们。那时,这所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叫昆明市传知学校。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金     
对素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国人来说,诚实守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道德范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化弟子们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我们全力发展经济,人人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这个话题还应时时重提,郑重叫响。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个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听的人以讹传讹,就去报告曾参的母亲。曾母相信儿子的德行,所以丝毫不为所动。但是,一连有三个人报告同一件事,曾母就不得不相信了,为了避免连累而潜逃了。这个故事说明,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中充满了谎言。有一句西方谚语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跑出老远了。』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谎言甚至比真理还多。  相似文献   

17.
周末小林去移动营业厅给同学交话费,在报手机号码时,不小心把手机号最后两位数弄颠倒了,把200元话费充到了李某的手机里。发现问题后,我赶紧给机主李某打了电话,告知自己错充花费的事情,结果李某拒绝返还200元话费。那因为自己失误造成的损失,小林还能要回来吗?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弟子宓不齐(字子贱),由于德行好,又有才干,就被鲁国国君任命为“单父宰”,到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当县令。上任之前,宓子贱特意从城里跑到乡下,拜访了老朋友阳昼,向他辞行说:“我就要去单父赴任了,您有什么治理百姓的经验送给我么?”  相似文献   

19.
1960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他生日的那天,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了封信,要叶子龙、林克、高智、李银桥、王敬先、封耀松6位同志去河南信阳农村参加整风整社工作。信末还亲切地说:“明年我就有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他这些话是鼓励去农村工作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宗禾 《新湘评论》2013,(24):51-51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位弟子知道。7位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问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