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侵权诉讼地域管辖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哲 《求索》2011,(9):156-158
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和侵权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侵权案件管辖规则呈现出与传统案件的管辖不同的特点。但不管是传统诉讼还是网络诉讼,“便利群众进行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办案”的“两便”原则都是确定管辖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服务器不应成为确定管辖地的连接点,而原告住所地、网址所在地、计算机终端所在地作为管辖所在地都有其合理性。但为了避免原告“挑选法院”情形的出现,可以借鉴美国的“最低限度联系”原则,使网络侵权领域成为中国建立判例法的一个试验基地,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5条首次就信息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作出规定,加之一般地域管辖的被告住所地标准,当事人可在多个管辖联结点中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法院进行诉讼。相关民事裁定中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管辖联结点,法院对此态度不一。网络侵权管辖中的挑选法院具有合理性,滥用才会产生不良影响。应正确理解被告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并对后者进行限缩性解释,防止一方当事人"过分"挑选法院,并将挑选法院限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探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管辖及数额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网络经济犯罪案件地域管辖权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为犯罪地;被侵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终端地为犯罪地。在犯罪数额的认定上,应确立"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发行行为,是确认发行行为实施地的前提条件。作品或复制件以转让所有权的方式被发行时,发行行为是作品或复制件所有权转移完成前发行人控制的全部行为。该发行行为的发生地点均为发行行为的实施地。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行为结果地法院对于著作权侵权案件均具有管辖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关于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的规定应当予以修改,以保护中国的司法管辖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也给司法界带来不少困扰。网络空间的全球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动摇了传统的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基础,使传统管辖权规则在解决网络侵权案件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其中,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家网络法庭自成立后,先后受理了20多起网络侵权的案件。在审理这些新型案件的过程中,法院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但同时网络侵权维权也面临着无法得到有效“司法保护”、网络侵权认定责任难、网络侵权的司法管辖等困惑。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关于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问题中,网络服务商的版权侵权责任问题是国内外争论最激烈,立法进程最快的一个方面。笔者提出了应当对中国现行著作权法进行修改与完善以增加网络服务商版权侵权责任的建议。同时,也具体地提出了在著作权法中应当明确规定网络内容提供者与在线服务商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著作权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在线服务商享受责任限制待遇的资格、条件、规定OSP负有协助版权人查找直接侵权行为人的义务等几点的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从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个方面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为有效规制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该条过于原则,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应当从明确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内涵、完善网络侵权中的"通知规则"、对"知道规则"中"知道"的涵义作出明确解释三个方面对该规定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侵权是近年来司法实践关注的重点领域,《民法典》在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侵权责任认定也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与侵权责任有关的网络信息是指一种描述或记载,由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表达,体现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特定权利主体的可识别性特征以及相关联的事实、事件。网络信息的规范需要公私法协同,各国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在规范制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网络信息侵权责任需要识别侵权责任人,在实名制框架下查明虚拟主体的真实身份,确定共同侵权行为中不同主体的责任分配。网络信息侵权行为与信息在网络中的发布、转载、存储、携带、删除等密切相关,并关联到被侵权主体的具体权利。在网络信息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中,我国采取接近欧盟GDPR中的避风港原则,在实务适用中可采取查明删除义务的具体内容并建立履行规则,同时通过严格责任来认定侵权过错。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环境中的侵权案件频发,由于没有统一的具体化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网络侵权案件直接适用部分连带责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则性的规定无法实现体系化的治理目的,对网络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损害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且不利于解决矛盾,也影响司法权威。文章提出了一些司法适用建议,包括确定网络侵权案件中连带责任的归责依据、构成要件、承担方式以及免责事由,可为进一步探索网络侵权案件中部分连带责任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鲁鹏 《青年论坛》2009,(5):155-156
入侵检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和规模不断的发展,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2.
中止犯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犯罪形态,一直是理论聚讼的焦点。实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索。一是行为如果发生在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如何把握?二是在犯罪人已完成了危险犯的实行行为,但实害犯的犯罪结果并未发生。在此情况下,犯罪人自动采取措施,并且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出现,其性质应如果认定,是构成危险犯的既遂,还是构成犯罪中止?若构成犯罪中止又是构成危险犯的中止还是实害犯的中止?  相似文献   

13.
谈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倍受关注。当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地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要从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政府职能、学科建设和自主产业等多方面采取积极对策,有效地保障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会计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它弥补了传统会计的不足,成为会计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本文拟就网络会计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飞 《青年论坛》2003,(6):29-31
青年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 ,如何做好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 :网上与网下道德教育相统一 ;自律与他律道德教育相统一 ;多元与一元道德教育相统一 ;技术性与人文性道德教育相统一 ,探讨了对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规定累犯构成的时间限制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笔者认为该规定将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的排斥在累犯之外是不合理的,建议将在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的纳入累犯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对于需要处罚的未遂的故意犯罪,我国刑法分则通常以既遂为标本规定基本法定刑,但对于基本罪状的规定则既不同于意大利刑法明示的既遂模式,也不同于德、日刑法在逻辑上隐含的既遂模式,而是一种非既遂模式。这种法定刑上的既遂模式与罪状上的非既遂模式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也导致了学界对我国刑法分则中罪状模式的误解,并由此支撑着一个虚假的犯罪既遂理论。我国刑法分则规定应当借鉴意大利刑法的既遂模式,将犯罪的既遂要素明确规定在基本罪状中,并通过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明确未完成行为的刑事可罚范围。  相似文献   

18.
结果加重犯在理论上的难题至今没有解决,废除死刑的国际大势向人们提出了从解释论上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范围的现实要求。结果加重犯只能是基本犯的故意暴力行为过失导致了重伤或者死亡的犯罪。结果加重犯的未遂存在与否,基本上是一个立法论的问题。过失导致了加重结果的共犯,单独构成作为的结果加重犯,其他共犯构成的是不作为的结果加重犯,两者不构成加重结果部分的共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犯的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犯的目的是指目的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具有不同心理内容的直接故意目的和特定犯罪目的构成的。其中 ,直接故意目的是目的犯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 ,其是否实现影响目的犯是构成既遂还是未遂形态 ;特定犯罪目的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最终结果 ,其是否实现虽不影响目的犯是否完成 ,但当特定目的实现行为本身独立构成犯罪时 ,应以处理牵连犯的原则来对之进行刑法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伦理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产生了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网络社会",它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体系提出了挑战,使人们面临着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的"应该"的严峻挑战,并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问题。本文就构建网络伦理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